《行香子 雷峰夕照》
时间: 2025-02-04 15:26:3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行香子 雷峰夕照
作者: 陈霆 〔明代〕
敛尽湖烟。淡尽湖天。
望西泠晚尽湖山。
林皋烧远,鸦背金寒。
看半棱阴,两竿影,落湖间。
残霞遥映,浮岚半掩。
透斜红一缕峰前。
何人无事,倚杖闲观。
正水云中,莲唱寂,钓舟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夕阳西下时雷峰山的美景,湖面烟雾散尽,湖天清淡,远处的西泠山水在夕阳的映照下愈加迷人。林间的烟火远远飘来,鸦鸟在寒冷的金色余晖中飞翔。湖面上半片阴影,两根竹竿的影子落在水中。残霞映照,远处的浮云半掩,斜阳透过云层,洒下余辉。此时何人无事,倚着拐杖悠闲地观看,正如水云间,莲花静静地唱着,钓舟依然归来。
注释
- 敛尽湖烟:收拢了湖面上的烟雾,形容湖面清澈。
- 淡尽湖天:湖水和天空的颜色都变得清淡。
- 西泠:指西湖的另一称谓,意指西湖的美丽风景。
- 林皋:林间的高地,暗示宁静的自然环境。
- 鸦背金寒:指乌鸦飞翔在金色的寒光中。
- 残霞:夕阳下的余晖,形容残留的光彩。
- 浮岚:水面上轻轻浮动的雾气。
- 倚杖闲观:指悠闲地倚靠着拐杖静静观赏风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霆,明代词人,生平事迹较少,但其诗词多描绘自然景色,风格清新脱俗。其作品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词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并存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生活的感悟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诗歌鉴赏
《行香子 雷峰夕照》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优秀词作,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西湖壮丽景色的热爱与赞美。开篇即以“敛尽湖烟”和“淡尽湖天”两句,描绘出一个宁静清新的湖面,给人一种恬静的感觉。接着,诗人通过对西湖山水的描绘,展现出夕阳下的美丽景色,构建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画面。尤其是在“鸦背金寒”一句中,运用拟人手法,使乌鸦的飞翔更具生动感。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与生动的意象,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西湖之畔,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
诗中“何人无事,倚杖闲观”一句,体现了诗人对悠闲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仿佛在告诉读者,放下繁忙的生活,去感受自然的美好。结尾的“莲唱寂,钓舟还”更是将画面推向高潮,既有自然之美,又蕴含着生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敛尽湖烟:湖面烟雾消散,给人清新明朗的感觉。
- 淡尽湖天:湖水与天空都显得淡雅,渲染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望西泠晚尽湖山:遥望西湖的美丽山水,夕阳将其映照得更加迷人。
- 林皋烧远,鸦背金寒:林间的烟火隐约可见,乌鸦飞翔在金色的余晖中,描绘出一种秋天的寒意。
- 看半棱阴,两竿影,落湖间:湖面上有一半阴影,两根竹竿的影子在水中倒映,增添了宁静之感。
- 残霞遥映,浮岚半掩:夕阳的余晖映照着远方的云彩,浮动的雾气半隐半现,营造出一种朦胧的美。
- 透斜红一缕峰前:斜阳透过云层,洒下红色的光辉,照亮了前方的山峰。
- 何人无事,倚杖闲观:诗人发问,何人能在此悠闲自得地观看美景。
- 正水云中,莲唱寂,钓舟还:正如在水云之间,莲花静静地唱着歌,钓舟也悄然归来,形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自然景物更具生动感。比如“鸦背金寒”将乌鸦与金色的夕阳结合,增强了画面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主线,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自然美的热爱,倡导人们放慢脚步,欣赏生活中那些细腻而美好的瞬间。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湖烟:象征宁静与清新,传达出一种淡雅的自然气息。
- 残霞:代表夕阳的余晖,象征着美好与短暂。
- 莲:象征纯洁与宁静,常与佛教文化相关联。
- 钓舟:代表一种悠闲的生活方式,暗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敛尽湖烟”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
A. 忧伤
B. 宁静
C. 激动 -
“何人无事,倚杖闲观”中的“倚杖”表达了什么?
A. 诗人的年龄
B. 悠闲的生活态度
C. 诗人的职业 -
诗中描绘的主要景物是哪几样?
A. 山、湖、云
B. 花、鸟、风
C. 城、市、街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
- 李清照《如梦令》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庐山谣》与陈霆的《行香子 雷峰夕照》都是描绘自然景色的诗作,但李白更倾向于豪放奔放的表达,而陈霆则细腻入微,展现出一种柔和的美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的艺术与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