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香子 赠胡大雷教授》

时间: 2025-02-04 15:36:43

桂子飘香,孰与芬芳。

月华照胡氏芸窗。

精神魏晋,韵味齐梁。

论宫中体,诗中道,史中殇。

学通今古,名高中外,纳百川无欲则刚。

推究义理,考据辞章。

揽浙江风,珠江月,入漓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桂子飘香,孰与芬芳。月华照胡氏芸窗。精神魏晋,韵味齐梁。论宫中体,诗中道,史中殇。学通今古,名高中外,纳百川无欲则刚。推究义理,考据辞章。揽浙江风,珠江月,入漓江。

白话文翻译:

桂花的香气四散飘扬,谁能比得上它的芬芳?月光照耀着胡教授的窗前,宛如古人魏晋时期的精神,散发着齐梁时代的韵味。讨论宫廷诗体,诗中的道理,历史的悲伤。学问贯通古今,名声高扬中外,像大海一样包容,内心无欲则更为坚定。深入探究义理,考证诗文的章句。感受浙江的风,珠江的月亮,融入漓江的美景。

注释:

  • 桂子:指桂花,象征香气和美好。
  • 芬芳:指花香,这里形容桂花的香气。
  • 月华:月光,这里指在月光下的景象。
  • 胡氏:指胡大雷教授。
  • 精神魏晋:指魏晋时期的文化精神,代表一种清新、脱俗的气质。
  • 韵味齐梁:指齐梁时期的文学风格,重在优雅和内涵。
  • 学通今古:指学识贯通古今。
  • 纳百川:比喻包容性,像百川汇聚。
  • 推究义理,考据辞章:指深入研究诗词的道理和文字。
  • 揽浙江风,珠江月,入漓江:描绘中国南方的自然美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海鸥,现代诗人,主要从事诗词创作与研究。他的作品多关注传统文化,融合现代元素。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赠予胡大雷教授的,表达对其学识和人品的赞美,反映了对古典文化的敬重和对当代学者的期望。

诗歌鉴赏:

《行香子 赠胡大雷教授》是一首充满赞美与思考的词作。开头以“桂子飘香”引入,展现了自然之美与内心的感受,暗示胡教授如同那飘香的桂花,令人向往。接着诗人提到“月华照胡氏芸窗”,通过月光的照耀,表现教授的学问和人格魅力。这种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使得整首词生动而富有层次。

“精神魏晋,韵味齐梁”一方面强调了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另一方面则体现了胡教授在学术上的追求与成就。诗中提到的“论宫中体,诗中道,史中殇”,涉及到古典诗词的多维度理解,显示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思考。

后半部分“学通今古,名高中外”,将胡教授的学术成就与广博的胸怀相结合,展现出他在学术界的卓越地位。“纳百川无欲则刚”,则是对其品德的赞美,强调了宽容和坚韧的品质。

最后两句“揽浙江风,珠江月,入漓江”,则是对自然的赞美与对人文的融合,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追求,给整首词增添了一份灵动与洒脱的气息。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桂子飘香:通过桂花的香气引出主题,象征美好。
  2. 孰与芬芳:暗示桂花的香气无人可比,强调其独特。
  3. 月华照胡氏芸窗:月光照耀教授的窗前,营造出静谧的氛围。
  4. 精神魏晋,韵味齐梁:强调古代文化的深厚与教授的优秀。
  5. 论宫中体,诗中道,史中殇:探讨古典诗词的多重价值。
  6. 学通今古,名高中外:突出教授的学术成就和国际声誉。
  7. 纳百川无欲则刚:赞美其宽容与坚定的品质。
  8. 推究义理,考据辞章:强调对学问的认真态度。
  9. 揽浙江风,珠江月,入漓江:最后将自然美景与人文情怀结合,展现诗的意境。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物比喻人文情感。
  • 对仗:整首词结构工整,词句对仗工整,增强了律动感。
  • 象征:桂子、月华等意象象征着美好与学问。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胡大雷教授的崇敬,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追求与对学者的赞美,传达出一种文化自信和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桂子:象征着美好与高洁。
  2. 月华:象征着智慧与宁静。
  3. 浙江风、珠江月、漓江:象征着南方的自然美景,体现出文化与自然的融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行香子 赠胡大雷教授》这首词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张海鸥
    C. 杜甫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精神魏晋”主要指的是什么? A. 文化的深厚
    B. 自然的美好
    C. 个人的品德
    D. 学术的成就

  3. “桂子飘香”中“桂子”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水果
    B. 桂花
    C. 一种香料
    D. 一种植物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鹳雀楼》 王之涣
  • 《静夜思》 李白
  •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诗词对比:

  • 《登鹳雀楼》:同样运用自然景物来表达情感,强调高远的志向。
  • 《静夜思》:通过月光引发思乡情感,有相似的意境,但主题更为个人化。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