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元九后咏所怀》

时间: 2025-01-25 22:55:15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白话文翻译

桐树的叶子在雨中纷纷落下,槿花在微风中显得萧条。
在这悠远的早秋时节,我感受到了一种幽静的闲适。
更何况我和老友分别,心中没有任何的忧愁。
不要说不相送,心意已经传到青门东。
相知又何必在于人数,只要问问彼此是否心意相同。
同心的人一旦离去,坐在长安却觉得无比空荡。

注释

  • 零落:掉落,散落。
  • 桐叶雨:桐树的叶子在雨中飘落。
  • 萧条:萧条的意思是凋零、寂寞。
  • 幽闲:幽静而闲适。
  • :更何况。
  • 无悰:没有忧愁。
  • 勿云:不要说。
  • 心到青门东:心意已抵达青门东。
  • 相知岂在多:相知的深浅不在于人数。
  • 同心一人去:心意相同的人一旦离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晚号醉吟先生,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通俗易懂、情感真挚而著称,尤其擅长写景抒怀及社会民生问题。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白居易与友人元稹分别之际,表达了他对友人情谊的珍视和对秋季到来的感慨。时值晚唐,社会动荡,诗人的情感在这种背景下愈加显得深沉。

诗歌鉴赏

《别元九后咏所怀》表达了白居易对友人元稹深厚的友谊和对秋天的感慨。诗的开头以自然景象描写桐叶雨和槿花风,营造出一种萧瑟的秋意,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悠闲。接着,诗人谈及与故人的别离,虽无忧愁,却又似乎隐含着一种淡淡的伤感。尤其“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一句,传达了尽管没有亲自送别,但心意已经跨越空间,抵达了友人所在之处,反映了彼此之间深厚的情感。

诗中提到的“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则反映了诗人对友情的独特理解:真正的友谊并不在于人数的多寡,而在于心意的契合。这种思想不仅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友情的重视,也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洞察。最后一句“坐觉长安空”则揭示了诗人对离别后的孤独感,使整首诗在意象的交错中形成了深邃的情感层次,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零落桐叶雨:描写秋雨中桐树叶子落下,营造了萧条的秋景。
    2. 萧条槿花风:槿花在秋风中显得凋零,增强了秋意的凄凉感。
    3. 悠悠早秋意:感受到早秋的气息,带来一种悠远的感觉。
    4. 生此幽闲中: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了一种幽静的闲适。
    5. 况与故人别:提到与老友分别,情感更加深沉。
    6. 中怀正无悰:内心并没有忧愁,反而是平静。
    7. 勿云不相送:强调心意已经传达,不必在乎形式。
    8. 心到青门东:心意早已抵达友人身边。
    9. 相知岂在多:真正的朋友不在于人数的多。
    10. 但问同不同:只需问彼此心意是否一致。
    11. 同心一人去:心意相同的人一旦离去,感到空旷。
    12. 坐觉长安空:坐在长安,感到无比孤寂。
  •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内心情感,如“桐叶雨”象征离别的伤感。
    • 对仗:如“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形成了对称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主题是友谊与离别,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内心情感,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以及离别后孤独的体验。

意象分析

  • 桐叶:象征离别和秋天的萧瑟。
  • 槿花:象征凋零与失落。
  • 青门:代表友人的居所,象征着心灵的归属。
  • 长安:象征繁华与孤独的对比,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空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零落桐叶雨”描绘了什么样的意境?

    • A. 春天的花开
    • B. 秋天的萧瑟
    • C. 夏天的繁茂
  2.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这句的意思是什么?

    • A. 诗人没有送别朋友
    • B. 诗人心意已到朋友那里
    • C. 诗人对朋友没有感情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友情与离别
    • B. 春天的希望
    • C. 自然的美丽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王勃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诗词对比

  • 白居易的《别元九后咏所怀》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有离别的主题,但王勃的诗更加强调对未来的展望,而白居易则更注重对友情和内心孤独的探讨。

参考资料

  • 《白居易诗集》
  • 《唐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