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李澧州题韦开州经藏诗》

时间: 2024-09-19 21:11:12

既悟莲花藏,须遗贝叶书。

菩提无处所,文字本空虚。

观指非知月,忘筌是得鱼。

闻君登彼岸,舍筏复何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既悟莲花藏,须遗贝叶书。
菩提无处所,文字本空虚。
观指非知月,忘筌是得鱼。
闻君登彼岸,舍筏复何如。

白话文翻译:

既然已经明白了莲花的奥秘,那么就该抛弃贝叶经书。
菩提(觉悟)没有固定的地方,文字本身是空虚的。
观察手指并不等于知道月亮,忘记捕捉工具才是真正获得鱼。
听说你已经登上彼岸,那么放弃筏子又能怎样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莲花藏:指佛教经典中所说的智慧和真理的象征。
  • 贝叶书:古印度用贝叶制作的书籍,常用于记录经典。
  • 菩提:觉悟、智慧的意思。
  • 空虚:指没有实际内容,虚无。
  • 观指:指观察手指,暗喻观照事物的表象。
  • :捕鱼用的工具,象征对事物的执着。

典故解析:

  • “莲花藏”与“贝叶书”是佛教文化中的重要元素,象征着智慧与修行。诗中提到的菩提、筌等词汇均与佛教的修行理念相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鲜明的社会关怀著称,尤其擅长描写生活琐事和人生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白居易晚年时期写的,反映了他对佛教思想的理解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中通过对比,表达了对世俗事物的放下与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诗歌鉴赏:

此诗通过对佛教哲学的探讨,展现了白居易内心深处的智慧与觉悟。开篇提到的“莲花藏”象征着灵魂的纯净与启迪,而“贝叶书”则是对世俗知识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世俗文献的超越。接着,诗人指出菩提的无处所、文字的空虚,强调了悟道的真正意义在于内心的觉醒,而非外在的形式。

“观指非知月”一句则借用观察与认知的关系,提醒人们不要被表象所迷惑,要抓住事物的本质。而“忘筌是得鱼”则揭示了放下执念的重要性,只有放下对外物的执着,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与智慧。最后两句“闻君登彼岸,舍筏复何如”更是引人深思,暗示达到觉悟的境界后,世俗的工具和方式已不再重要,真正的解脱在于心灵的自由。

整个诗作运用简洁的语言,深刻的哲理,使人感受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宁静和智慧,体现了白居易对心灵修行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既悟莲花藏,须遗贝叶书。”:明白真理后,应抛弃外在的经典。
  2. “菩提无处所,文字本空虚。”:觉悟没有固定的地点,文字本身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3. “观指非知月,忘筌是得鱼。”:看手指并不等于知道月亮,忘记工具才能真正捕获到鱼。
  4. “闻君登彼岸,舍筏复何如。”:听说你已经到达彼岸,舍弃筏子又有何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贝叶书”比作世俗知识的象征,表达了对传统形式的超越。
  • 对比:将“莲花藏”与“贝叶书”进行对比,强调思想的深刻与表面的空虚。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佛教的觉悟与世俗知识之间的关系,强调内心的觉醒与超越外在形式的重要性,体现了对自由与智慧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莲花:象征纯洁和智慧,代表精神上的启示。
  2. 贝叶书:象征传统知识与世俗的束缚。
  3. 菩提:代表觉悟与内心的明亮。
  4. :象征对事物的执着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白居易的《和李澧州题韦开州经藏诗》主要探讨了什么主题? A. 爱情
    B. 觉悟与世俗知识的关系
    C. 自然风光

  2. “舍筏复何如”中的“筏”象征什么? A. 生活的工具
    B. 对外物的执着
    C. 友谊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白居易与李白的作品中都表现了对人生的思考,但白居易更注重内心的修行与觉悟,而李白则更倾向于对自由与豪情的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文选》

以上内容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白居易的《和李澧州题韦开州经藏诗》,以及其中蕴含的哲理与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