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 题采芝图为顾卓侯赋》
时间: 2025-01-27 03:58:3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洞仙歌 题采芝图为顾卓侯赋
作者:陈维崧 〔清代〕
苍皮黛鬣,滴金膏丹溜。
下结千龄赤芝秀。
有先生杖挂长柄葫芦,
篮子内,百本木华红绣。
㗳然云水兴,瓢笠随身,
炼术餐霞老岩窦。
戏斸茯苓归,封寄轩辕,
雷文篆形如鸟兽。
笑多事商颜四先生,
同溺过儒冠,一般皓首。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长者的形象,他的肤色苍老,头发黛色,用金色的药膏在手中流淌。地上结着千年生长的赤芝,显得生机勃勃。长者手持一根长柄葫芦,篮子里装满了红色的木华,像是绣品般精美。他在云水之间游历,头戴斗笠,修炼道术,享受着霞光的滋养,隐居在老岩石的洞窟中。戏耍着茯苓,寄托情感于轩辕,雷文的篆刻形状如同鸟兽一般。长者笑谈世事,与四位先生交往融洽,仿佛一同经历了儒家的冠冕,皆是皓首之年。
注释
- 苍皮黛鬣:形容长者的皮肤和头发,苍老而黛色。
- 滴金膏丹溜:指金色的药膏在手中流淌,象征长者的修炼与药物。
- 千龄赤芝:千年生长的赤芝,象征长寿与珍贵的药材。
- 杖挂长柄葫芦:长者手持的葫芦,常用于道教中象征修道。
- 瓢笠随身:斗笠是道士常用的装扮,表示其隐逸生活。
- 炼术餐霞:修炼道术,享受自然的美好。
- 轩辕:指古代的轩辕黄帝,象征道教文化。
- 雷文篆形如鸟兽:形容篆书的图案形状多样,生动有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维崧(约1640-1700),字文韶,号洮岑,晚号与青,清代诗人及词人。其作品以清丽婉约著称,常常表达个人情感与自然风光的结合,诗风洒脱,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洞仙歌》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复兴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道士形象,表现了对道教文化的认同与向往,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长生不老与自然和谐的追求。
诗歌鉴赏
《洞仙歌》是一首运用丰富意象和细腻笔触的诗作,描绘了一个道士的生活状态,蕴藏了道教文化的深厚底蕴。诗中通过对老者形象的刻画,展现了他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苍皮黛鬣的描写,既表现了老者的年龄,也隐含了超凡脱俗的气质。滴金膏丹溜的细节,则让人感受到他在修道过程中的潜心与努力。
诗中用“千龄赤芝”象征长生不老的愿望,反映出人们对于生命的思考与追求。长者手持的葫芦、篮子内的木华,生动地描绘出他采药、修道的生活状态,体现了道教文化中的自然观和对药材的崇敬。
此外,诗中提到的“雷文篆形如鸟兽”,不仅展现了篆书的美感,也隐含了道教文化中对自然万物的尊重与理解。整首诗通过对细节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苍皮黛鬣,滴金膏丹溜:描绘老者的外观与状态,强调其年岁与修行。
- 下结千龄赤芝秀:用赤芝象征长寿与生机,暗示道教追求的长生。
- 有先生杖挂长柄葫芦:长者的道教象征,代表修行与智慧。
- 篮子内,百本木华红绣:篮子里的药材象征着道教的采药与治病。
- 㗳然云水兴,瓢笠随身:道士的生活状态,体现出他对自然的依恋。
- 炼术餐霞老岩窦:修道与自然的融洽,表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方式。
- 戏斸茯苓归,封寄轩辕:道教文化的寄托,结合了历史与神话。
- 雷文篆形如鸟兽:艺术的美感,体现了道教文化对自然的感悟。
- 笑多事商颜四先生:表现老者与其他学者友好交往的情景。
- 同溺过儒冠,一般皓首:强调长者的学识与智慧,超越了世俗的荣华。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赤芝和道士的形象进行比喻,增强表现力。
- 拟人:以生动的语言描绘道士的生活,增添情感色彩。
- 对仗:整首诗运用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长者的隐逸生活,表达了对道教文化的向往与赞美,传递了一种超越世俗、追求长生的思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苍皮黛鬣:象征年长与智慧。
- 赤芝:长生与珍贵。
- 葫芦:道教的象征,代表修道。
- 茯苓:草药,象征自然与健康。
- 雷文篆:文化的象征,体现书法艺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首句“苍皮黛鬣”描绘的是哪个特征?
A) 年轻
B) 苍老
C) 美丽
答案:B -
诗中“千龄赤芝”象征什么?
A) 财富
B) 长寿
C) 权力
答案:B -
“瓢笠随身”中的“瓢笠”指的是什么?
A) 杂物
B) 道士的装扮
C) 食物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仙翁歌》:同样描绘道士与自然的关系。
- 《静夜思》:表现对人生与自然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洞仙歌》与李白的《将进酒》,两者均体现了对自由与自然的追求,但《洞仙歌》更为细腻,关注的是道教文化的隐逸精神,而《将进酒》则表现出豪放与饮酒作乐的情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介绍清代诗人的作品与风格。
- 《道教文化研究》 - 深入探讨道教的历史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