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咏一百首·何蕃》

时间: 2025-01-26 03:13:05

城去曾联疏,宣收亦举幡。

向令无太学,安得有何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城去曾联疏,宣收亦举幡。
向令无太学,安得有何蕃。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人才和学术的忧虑。诗中提到,城市之间曾经有过联系,但如今却疏远了;即使是收集和宣扬知识的努力,也只是在空中高举旗帜而已。如果没有高等的学术教育,哪里能培养出像何蕃那样的人才呢?

注释:

  • 城去:指城与城之间的联系或交往渐渐减少。
  • 联疏:联结疏远,指关系变得不密切。
  • 宣收:宣扬与收集,指对知识的传播和吸收。
  • 举幡:举起旗帜,象征高扬的理想或信念。
  • 太学:古代最高的学府,培养高级人才的地方。
  • 何蕃:何蕃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学者,以其博学和才华闻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梦阮,号文靖,宋代诗人,出身于士族,才华横溢。他在诗词上受李白、杜甫影响,作品多表现民族气节和个人情怀。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变革时期,人才的培养与学术的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诗人通过描绘人文学术的衰落,表达了对知识分子地位的忧虑。

诗歌鉴赏:

刘克庄的《何蕃》以简练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思想。诗的开头通过“城去曾联疏”揭示了城市间的联系减弱,暗示社会上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也变得疏离。接着“宣收亦举幡”,表面上看似强调了知识的传播,实际上却反映了这种传播的无力感,似乎只是形式上的高举旗帜,而没有实际的内容和力量。最后一句“向令无太学,安得有何蕃”更是点明了诗的中心思想:如果没有高等学府的培养,社会又怎能造就出杰出的人才?诗人通过对何蕃的提及,表达了对古代学者的钦佩,同时也对当代的文化教育现状感到失望。

整首诗描绘了一种失落感,突显了教育和知识传播的重要性,也反映了社会对人才的渴求与现实的落差。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描写过去与现在的对照,进一步加深了诗歌的情感深度,展现出作者对人文学术的深切关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城去曾联疏:表达了城市之间的联系已经疏远,暗示社会的分裂和冷漠。
  2. 宣收亦举幡:即使有知识的传播,也只是空有其表,缺乏实际的内容和成效。
  3. 向令无太学:提出如果没有高等学府的存在,社会的文化水平将无法提升。
  4. 安得有何蕃:质疑没有教育培养,如何能有卓越的人才出现。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古今的对比,突显出教育的缺乏与优秀人才的稀缺。
  • 象征:举幡象征着理想与信念的高扬,但实际成果却微薄。

主题思想:

全诗主要探讨了教育的重要性与人才培养的必要性,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与对未来的忧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社会和人际关系。
  • :象征理想与信念。
  • 太学:象征高等教育与人才的摇篮。
  • 何蕃:象征优秀人才的代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何蕃”是谁?

    • A. 一位书法家
    • B. 一位著名学者
    • C. 一位诗人
  2. 诗的主题主要与什么有关?

    • A. 爱情
    • B. 教育与人才
    • C. 自然景观
  3. “城去曾联疏”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忧伤
    • B. 欢喜
    • C. 激动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可以将刘克庄的《何蕃》与杜甫的《登高》进行对比。两者都表现了对社会现状的关注与思考,但刘克庄更侧重于教育与人才的问题,而杜甫则更关注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遭遇。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