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庭中卓刹竿,悬幡更悬镫。
镫明大千界,幡引最上乘。
门外河之水,照面复照心。
真面何虞皱,道心须要深。
白话文翻译:
在庭院中立着高高的法杆,悬挂着旗帜和灯笼。
灯笼照亮了广阔的世界,旗帜引导着最高的境界。
门外的河水,既照脸又照心。
真正的面容何必畏惧皱纹,道心必须要深厚。
注释:
- 卓刹竿:高高的法杆,通常用于悬挂宗教旗帜。
- 镫:灯笼,象征光明与智慧。
- 大千界:宇宙或广阔的世界。
- 幡:旗帜,象征引导和信仰。
- 真面:真实的自我。
- 道心:追求真理的心灵。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镫明大千界”和“幡引最上乘”体现了道家及佛教的思想,强调智慧和信仰的引导作用。大千界是佛教宇宙观中的一个概念,意指无边无际的世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镜明是清代的一位诗人,擅长道教和佛教文化的诗词创作,作品常常蕴含深刻的哲理和宗教思想。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在一个宁静的庭院中创作的,诗人试图通过自然环境的描绘与内心的感悟,表达对真理的追求和道心的深厚。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庭院、河水等自然景象的描绘,融合了哲学思考,展现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宗教精神。诗的前两句以法杆、旗帜和灯笼为意象,象征着信仰的引导与智慧的光明。后两句则将视线转向门外的河水,既是自然的倒影,也是内心的映照,提示人们在追求真理和自我认知的过程中,外在与内在的统一性。诗的结尾更是强调了对真实自我的接纳与道心的追求,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庭中卓刹竿:庭院中高高耸立的法杆,象征着信仰和精神的支柱。
- 悬幡更悬镫:悬挂的旗帜与灯笼,象征着指引和光明。
- 镫明大千界:灯笼的光明照亮了广阔的世界,代表智慧的普及。
- 幡引最上乘:旗帜引导着人们追求更高的境界。
- 门外河之水:门外的河水象征着生活的流动与变化。
- 照面复照心:水面映照着人的面容,也反映内心的真实。
- 真面何虞皱:真实的自我何必在意外表的皱纹。
- 道心须要深:追求真理的心灵必须深厚,才能通达大道。
-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对仗、比喻等修辞,展现了诗人深厚的修养和艺术风格。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心灵的观察,探讨了真实自我与道心的内涵,强调了对内心深处的反思和追求。
意象分析:
- 法杆、旗帜、灯笼:象征信仰、智慧与启示。
- 河水:象征生活的流动与内心的反思。
- 真面:象征真实自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镫”指的是什么?
- A. 灯笼
- B. 旗帜
- C. 法杆
-
诗中提到的“真面”是指?
- A. 外表
- B. 内心
- C. 真实自我
-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A. 外在美
- B. 真实自我与道心
- C. 自然风光
答案:
- A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王维与镜明的作品均通过自然景象来表达内心的哲思,但王维的作品更倾向于表现自然的美,而镜明则强调内心的修养与道心的深厚。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镜明研究》
- 《道教与诗词的结合》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