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曲 读公度今别离四章,枨触千端,怅然赋此。》
时间: 2025-01-26 03:13:2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金缕曲 读公度今别离四章,枨触千端,怅然赋此。 作者: 叶璧华 〔清代〕
别恨悲今古。怅更番婵娟花月,黯然南浦。万顷无情江水上,竟送片帆飞去。独坐奈何天里。解下鸳鸯双绣带,并回肠莫系行人住。魂暗断,愁难诉。庭前百本临风树。最关心离离红豆,雨朝风暮。惨碧帘栊春事老,浪掷韶光几度。更寂寂瑶台云路。似水长宵寻梦会,拥寒衾也无成处。湘枝泪。凝红雨。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离别的深切哀痛,既有古今的悲恨,也有对月亮和花的怅然神伤。南浦的江水无情地送走了远帆,我独自坐在这无奈的天地间,解开绣有鸳鸯的绸带,心中难以自已,难以挽留离去的旅人。这种苦涩的情感如同庭前的树木,最让人牵挂的是那一抹抹红豆,随着雨水和晨风的交替而愈加伤感。春天已渐渐凋零,时光如白驹过隙,似乎难以再寻回那梦中的美好。夜深人静,抱着寒冷的被子,却又无处可去,只能默默流泪,泪水如红雨般凝结。
注释:
- 别恨:离别的怨恨与悲痛。
- 今古:今与古,意指时间的流逝。
- 南浦:指南方的水边,常用来代表离别之地。
- 鸳鸯:象征爱情与伴侣,这里的绣带是爱情的象征。
- 红豆:常被用来象征思念,尤其是对爱人的思念。
- 瑶台:传说中的仙境,隐喻梦境或理想之地。
- 湘枝泪:表达情感的流露,湘是指湘江,常用于表达离愁别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叶璧华,清代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著称。其诗作多涉及离别、思念等主题,风格颇具个人色彩,常融合传统文化与个人体验。
创作背景:诗作出现在离别之际,作者感受到浓烈的别恨,因而赋诗以抒发内心的愁苦,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情冷暖的思考与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金缕曲》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情感,展现了离别时的痛苦和思念。开篇即以“别恨悲今古”引入主题,表达了时光流逝带来的无奈与悲伤。诗中反复提到的自然意象,如“万顷无情江水”、“庭前百本临风树”,不仅增强了情感的表达,也使得离别的场景更加生动。这些意象与内心的愁苦相结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突显了离别的痛苦。
诗的后半部分则通过“瑶台云路”与“似水长宵寻梦会”的描绘,展现了对美好理想与现实的无奈对照。即使在梦中相会,现实中的寒冷与孤独依旧难以逃避。最后一句“湘枝泪,凝红雨”,以泪水和雨水的结合,传达了一种无法言喻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深切的离愁与惆怅。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别恨悲今古”:离别的痛苦在古今中都存在。
- “怅更番婵娟花月,黯然南浦”:对月亮和花的怅然,南浦暗淡的景象映衬了内心的悲伤。
- “万顷无情江水上,竟送片帆飞去”:无情的江水送走了远方的帆船,象征着离别的无奈。
- “独坐奈何天里”:独自坐在这无奈的境地,感受到深深的孤独。
- “解下鸳鸯双绣带”:解开象征爱情的绣带,暗示着对离去者的思念。
- “庭前百本临风树”:庭前的树木在风中摇摆,象征着思念的情感。
- “惨碧帘栊春事老”:春天已经过去,时光流逝让人感到悲伤。
- “更寂寂瑶台云路”:瑶台象征理想与梦境,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江水比作无情,强调离别的悲痛。
- 拟人:江水似乎有情,能够送走帆船,增强了情感的共鸣。
- 对仗:如“雨朝风暮”,形成了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离别与思念展开,展现了作者对逝去时光和离去之人的无尽惆怅,表达了对爱情与理想的追忆与渴望。
意象分析:
- 江水:象征无情与离别,体现了时间的流逝。
- 鸳鸯:代表爱情,强调与伴侣的情感纽带。
- 红豆:思念的象征,常用于传达对爱人的深切怀念。
- 春天:象征生命的美好与希望,却因时光流逝而显得凋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南浦”代表了什么?
- A. 一种花
- B. 离别之地
- C. 诗人的故乡
- D. 诗人的理想
-
“鸳鸯双绣带”象征着什么?
- A. 友情
- B. 爱情
- C. 离别
- D. 自由
-
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春天的赞美
- B. 对离别与思念的抒发
- C. 对理想的追求
- D. 对自然的描绘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离别的惆怅,但语气更加婉约,情感细腻。
- 《赋得古原草送别》:侧重于对离别场景的描绘,情感更为直接,展示了离别的悲壮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通过以上的分析与学习,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金缕曲》的情感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