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宫春 过骊山山下有华清池温水数泓》
时间: 2025-01-26 01:59: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绣岭温泓,自艳妃浴后,池水难澄。
至今千年粉臭,百里脂腥。
想当时,带得洗儿汤,倾入华清。
秦下客往回过此,风来掩鼻趋行。
辱没山灵。并天炉腾。
碧地灶烧红,不如浐河飘雪,
灞水逆冰。却教人到与马嵬泥,一样看成。
君听取渔阳鼙鼓,方知哲妇倾城。
白话文翻译:
温暖的水流环绕着绣岭,难以澄清的池水是艳妃洗澡后留下的。
至今已千年,池水仍散发着粉腥气和脂腥气。
想当年,她用洗儿汤,倾倒在华清池中。
秦国的旅客回过此地,风来时都要捂鼻快步而过。
这地方亵渎了山神,炉火熊熊升腾。
碧绿色的土地上灶火红通通,
比不上浐河的飞雪,灞水的逆冰。
这让人把马嵬的泥土看得一样。
你听那渔阳的战鼓声,才知道那位贤良的妇人倾国倾城。
注释:
- 绣岭:指华清池附近的山岭,因其秀美如绣而得名。
- 艳妃:指王朝的妃子,特指王允之女王异。
- 千年粉臭,百里脂腥:形容池水的腥臭味,尽管时间久远,仍然弥漫。
- 洗儿汤:古代用于洗婴儿的香水或药汤。
- 秦下客:指经过此地的旅客,暗指古代的士人或商人。
- 渔阳鼙鼓:渔阳的战鼓,指的是战事的急促和激烈,暗示女性的美丽与命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邦奇,明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见长。他的作品常常关注人情世故,结合历史典故,表达对历史人物的思考与感慨。
创作背景: 《汉宫春》写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历史变迁之际。诗中通过华清池的描写,寄托了对历史与人性的思考,反映了对古代美人命运的怜惜与对权力的讽刺。
诗歌鉴赏:
《汉宫春》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情感深度的诗作,通过华清池的描写,展现了古代美女的奢华与悲剧。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池水的腥臭,似乎在暗示美丽背后的凄凉。诗中提到的“艳妃”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反思,更是对古代女性命运的普遍揭示。通过对比,诗人将华清池与浐河、灞水的自然景观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美与丑、荣与辱的深刻思考。诗的最后一部分则引入了渔阳鼙鼓,勾起了历史的回响,表明美人虽美,却难逃命运的安排,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与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绣岭温泓,自艳妃浴后,池水难澄:华清池的水因妃子的洗浴而变得浑浊,暗喻美丽的表象下隐藏的污浊。
- 至今千年粉臭,百里脂腥:即便过了千年,池水的腥臭依旧,反映了历史对人性的影响。
- 想当时,带得洗儿汤,倾入华清:回忆当年美人使用的香汤,显示出美丽的奢华。
- 秦下客往回过此,风来掩鼻趋行:路过的旅客因气味难忍而快步离去,表现出对美的厌恶与无奈。
- 辱没山灵。并天炉腾:池水的污浊亵渎了山神,象征着自然与人类之间的矛盾。
- 碧地灶烧红,不如浐河飘雪:比拟华清池的美丽不及自然的纯净,表达对自然之美的向往。
- 灞水逆冰:暗示严冬的冷酷,强调自然的无情。
- 却教人到与马嵬泥,一样看成:提到马嵬坡的泥土,暗指美人最终的悲惨结局。
- 君听取渔阳鼙鼓,方知哲妇倾城:最后以渔阳的战鼓声结束,表达了对美与命运的深刻感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华清池的水比作美丽的表象。
- 对仗:如“碧地灶烧红”与“浐河飘雪”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象征:华清池象征着权力与美丽的腐朽。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华清池的污浊与美人命运的悲惨,探讨了美丽与权力、自然与人性之间的复杂关系,表现出对历史的反思与对人性的深刻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华清池:象征着奢华与污浊,反映古代美女的命运。
- 绣岭:自然美的代表,形成与污浊对比。
- 渔阳鼙鼓:历史的回响,象征着战乱与女性命运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汉宫春》的作者是?
- A. 白居易
- B. 韩邦奇
- C. 杜甫
- D. 李白
-
诗中提到的“艳妃”指的是?
- A. 王允之女
- B. 李白的爱人
- C. 汉武帝的妃子
- D. 唐玄宗的妃子
-
诗中“风来掩鼻趋行”表现了什么情感?
- A. 对美的向往
- B. 对污秽的厌恶
- C. 对历史的怀念
- D. 对自然的敬畏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韩邦奇的《汉宫春》与白居易的《长恨歌》,两者均涉及古代美女的命运,但《长恨歌》更侧重于爱情的悲剧,而《汉宫春》则聚焦于权力的腐化与人性的反思。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