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成节集英殿宴教坊词致语口号臣闻视履考祥》

时间: 2025-01-11 13:57:45

三朝遗老九门前,又见承平大有年。

文母忧勤初化俗,曾孙仁孝已通天。

史书元佑三千牍,乐奏坤成第一篇。

欲采蟠桃归献寿,蓬莱清浅半桑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三朝遗老九门前,又见承平大有年。
文母忧勤初化俗,曾孙仁孝已通天。
史书元佑三千牍,乐奏坤成第一篇。
欲采蟠桃归献寿,蓬莱清浅半桑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在三朝的老臣面前,看到又一个太平盛世的到来。文母(指文人的母亲,寓意文人)辛勤耕耘,开始改变世俗风气,而他的曾孙仁孝的品德可以与天相通。史书上记录着元佑年间的三千篇文章,音乐奏响了坤成的第一篇。想要采摘蟠桃回去祝寿,蓬莱山清浅,像是半个桑田。

注释

  • 三朝:指的是古代朝代的更替,这里可能暗指宋朝之前的朝代。
  • 承平:指国家的太平盛世。
  • 文母:指文人的母亲,象征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仁孝:指品德高尚、孝顺的行为。
  • 元佑:指宋仁宗时期的一个年号。
  • 坤成:指的是文化的繁荣与成就。
  • 蟠桃:传说中的仙桃,象征长寿与吉祥。
  • 蓬莱:传说中的仙岛,代表着人们向往的理想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苏轼的诗词风格豪放,语言生动,常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重要地位。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苏轼晚年,正值元佑年间,国家相对安定,社会环境较好。苏轼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国家繁荣的欣喜以及对文人后代成长的期待,体现了他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诗歌鉴赏

《坤成节集英殿宴教坊词致语口号臣闻视履考祥》这首诗,采用了四言句,结构整齐,音韵和谐,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繁荣、文化兴盛的赞美。诗中描绘了一个安定的时代,诗人以“九门前”的“三朝遗老”作为背景,表达了对历史的回顾与思考。文母的辛勤与曾孙的仁孝,交织出文人与后代之间的关系,传达了对文化传承的期望。

诗的后半部分,提到“乐奏坤成第一篇”,表现了文人在文化建设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而“欲采蟠桃归献寿”,则进一步引申至对长寿与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一句“蓬莱清浅半桑田”,以蓬莱山的美好意象,象征着诗人内心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展现出浓厚的道教文化色彩。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三朝遗老九门前:回顾历史,老臣在此见证了国家的兴衰。
  2. 又见承平大有年:再次迎来了太平盛世,表达诗人对现状的欣喜。
  3. 文母忧勤初化俗:强调文人始终在辛勤耕耘,努力改变世俗风气。
  4. 曾孙仁孝已通天:曾孙的仁孝品德已经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5. 史书元佑三千牍:提到元佑时期的丰厚文化积淀。
  6. 乐奏坤成第一篇:乐章响起,文人的成就得以展现。
  7. 欲采蟠桃归献寿:渴望采摘仙桃以祝寿,表达美好愿景。
  8. 蓬莱清浅半桑田:用蓬莱象征理想境界,展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的句式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以“蟠桃”比喻长寿与幸福,赋予诗歌更深层的文化内涵。
  • 象征:蓬莱山作为理想境界的象征,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国家繁荣的赞美与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展现了诗人对安定生活的珍惜与对后代成长的期待,情感基调积极而向上。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三朝:象征历史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化。
  • 承平:象征国家的安定与繁荣。
  • 蟠桃:象征长寿与美好祝愿。
  • 蓬莱:象征理想与美好的生活。

这些意象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期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下列哪一句表达了对国家太平盛世的欣喜? A. 三朝遗老九门前
    B. 又见承平大有年
    C. 曾孙仁孝已通天
    D. 史书元佑三千牍

  2. “蟠桃”在诗中象征什么? A. 财富
    B. 长寿与吉祥
    C. 荣誉
    D. 权力

  3. 诗中提到的“蓬莱”主要代表什么? A. 现实的生活
    B. 理想的境界
    C. 文化的传承
    D. 历史的回顾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同样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 杜甫《春望》: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心与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诗词对比

苏轼与李白的诗歌都有着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但苏轼更注重文化的传承与社会的稳定,而李白则更为追求个人的自由与豪放。两者在风格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情感表达与思想深度。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