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道中赋水车》
时间: 2025-01-10 10:30:2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无锡道中赋水车
苏轼 〔宋代〕
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
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抽稻芽。
洞庭五月欲飞沙,鼍鸣窟中如打衙。
天公不见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白话文翻译:
在路上看到翻飞的乌鸦,像是连成一排的黑色尾巴;那蜕皮的蛇,形态清晰可见。
青青的稻田波浪起伏,像阵阵浮云;细雨如针,轻轻抽打着刚抽出的稻芽。
洞庭湖的五月,沙尘欲飞;鼍声在洞穴中轰鸣,犹如敲打公堂。
老农看不到上天的怜悯,眼泪只好呼唤阿香来推水车。
注释:
- 翻翻联联:形容乌鸦飞舞,像是排列成队。
- 荦荦确确:清晰可见的样子,形容蜕皮的蛇。
- 分畴翠浪:稻田的绿色波浪。
- 刺水绿针:形容细雨像针一样抽打。
- 洞庭:指洞庭湖,位于湖南省。
- 鼍:指一种叫作鼍的蛤蟆,鸣声如雷。
- 阿香:可能是指一种推水车的工具或人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苏轼的诗词以豪放、清新而著称,常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社会的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苏轼游历无锡道途中的感受,反映了当时农民的艰辛和对自然环境的观察。诗中既有对农田的描绘,也有对自然现象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他对社会和生活的关怀。
诗歌鉴赏:
《无锡道中赋水车》是一首表现乡村自然景观与农民艰辛的诗。诗的开头描绘了自然景象,乌鸦的飞舞与蜕皮的蛇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自然界的生动与变化。接着,诗人转向稻田的景象,细雨如针,给人一种细腻而清新的感觉,表现了大自然的滋养与生机。
而后,诗人提到洞庭湖的沙尘与鼍鸣,暗示着环境的恶劣与农民的辛劳。最后一句“天公不见老农泣”更是引人深思,表达了对农民命运的同情,以及对自然与命运无常的无奈感。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细腻的描写,将自然与人文结合,体现了诗人对乡土的深情与对生活的观察,展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与社会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翻翻联联衔尾鸦:描绘乌鸦在空中飞翔的景象,给人一种活泼的感觉。
- 荦荦确确蜕骨蛇:形象地描述蜕皮的蛇,暗示生长与变化。
- 分畴翠浪走云阵:描写稻田的波动,表现出丰收的希望。
- 刺水绿针抽稻芽:细雨滋润稻芽,生机盎然。
- 洞庭五月欲飞沙:暗示环境恶化,农民面临困境。
- 鼍鸣窟中如打衙:鼍声如雷,表现出自然的威严与压迫感。
- 天公不见老农泣:诗人对农民命运的同情与无奈。
- 唤取阿香推雷车:表现农民的辛劳与对自然的依赖。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刺水绿针”形象地比喻细雨。
- 对仗:首句与次句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天公不见”,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农民生活的关怀与对自然环境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冲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乌鸦:象征着变幻与生机。
- 蛇:代表着蜕变与成长。
- 稻田:象征着丰收与希望。
- 鼍鸣:暗示着自然的威严与人类的渺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苏轼
- C. 杜甫
-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鼍”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鸟
- B. 一种蛤蟆
- C. 一种鱼
- D. 一种爬行动物
-
诗中“唤取阿香推雷车”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对农民辛劳的同情
- C. 对自然的敬畏
- D. 对生活的无奈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 《登高》 杜甫
诗词对比:
- 苏轼与李白的自然诗风,苏轼更关注农民与自然的关系,而李白则更倾向于抒发个人情感与豪情壮志。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代文学概述》
- 《古诗文阅读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