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道边死人(一作刘元济诗。《统签》并入允济诗内)》

时间: 2025-01-27 05:35:15

凄凉徒见日,冥寞讵知年。

魂兮不可问,应为直如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凄凉徒见日,
冥寞讵知年。
魂兮不可问,
应为直如弦。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死亡和孤独的感慨。即使阳光照耀,依然感到凄凉,寂寞之中又如何能知道时光的流逝?亡魂啊,无法询问你的去处,或许你就像那直直的弦一样,保持着一种无言的状态。

注释

  • 凄凉:形容景象或心情的悲凉。
  • :无意义地、白白地。
  • 冥寞:形容黑暗和孤独。
  • :岂、怎么。
  • :灵魂、亡魂。
  • 不可问:无法询问。
  • 应为:可能是、应该是。
  • 直如弦:形容状态的笔直和无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允济(生卒年不详)是唐代的一位诗人,曾任官职,但主要以其诗作为人所知。他的诗风常常带有一种忧伤和哲思,关注生命、死亡与孤独等主题。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社会动荡或个人遭遇困境之际,诗人通过对死亡的思考,反映了对生死无常的感慨和人生的孤独感。

诗歌鉴赏

《见道边死人》是一首极具情感深度的诗,诗人在短短的四句中,将凄凉的景象与内心的孤独相结合,给人以深刻的思考。首句“凄凉徒见日”开篇即设下了悲凉的基调,尽管日光普照,但所见的却是心灵的空虚与悲伤。接着“冥寞讵知年”,进一步强化了孤独感,似乎在说,身处孤独中的人,无法感知时间的流逝,这种感觉让人更加无助。第三句“魂兮不可问”点明了死亡的主题,亡魂无法询问,意味着对生命意义的困惑与无奈。最后一句“应为直如弦”,以形象的比喻结束,暗示死者的存在如同一根直弦,凝固在时间的某一刻,既无声又无息,令人唏嘘。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与深邃的意象,传达了对生死的思索和对孤独的感受,体现了唐代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凄凉徒见日:即使看到阳光,内心依然感到悲凉,表明外在环境无法改变内心的感受。
  • 冥寞讵知年:在黑暗与孤独中,如何能知晓时光的流逝,表现了对时间的无知和无奈。
  • 魂兮不可问:亡魂无法询问,反映了对死者的思念与无力感。
  • 应为直如弦:比喻死者的存在如同一根直弦,表达了静默与坚挺的状态,暗示着对生命的反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亡魂比作“直如弦”,形象生动,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魂兮不可问”赋予亡魂以情感,增强了对死亡的感慨。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生死、孤独与时间的主题展开,表现了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思考,以及在面对死亡时的无奈与孤独感。

意象分析

  • 凄凉:象征着孤独与悲伤。
  • :象征生命与时间的流逝。
  • 冥寞:传达死寂与孤独感。
  • :象征亡者的灵魂,反映生死的哲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凄凉徒见日”中的“徒”是什么意思? A. 居然
    B. 白白地
    C. 只是

  2. 诗中的“魂兮不可问”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思念
    B. 恐惧
    C. 无奈

  3. “应为直如弦”中的“直”意指什么? A. 死亡状态的宁静
    B. 生命的曲折
    C. 时间的流逝

答案: 1. B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刘允济 vs. 杜甫:两位诗人在孤独与死亡的主题上有共鸣,但杜甫的作品更多地反映了社会动乱和个人困境,而刘允济则更侧重于内心的孤独与生死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解析》
  • 《唐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