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山春日(四首)》

时间: 2025-04-27 16:35:04

春来芳草踏成蹊,半是车轮半马蹄。

多谢清明三日雨,旧痕新绿一般齐。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来芳草踏成蹊,
半是车轮半马蹄。
多谢清明三日雨,
旧痕新绿一般齐。

白话文翻译:

春天来了,芳草铺成了小路,
路上留下的痕迹,既有车轮的印记,也有马蹄的足迹。
多亏了清明节那三天的雨水,
旧的痕迹和新的绿草齐齐相映。

注释:

字词注释:

  1. 芳草:指芬芳的草,象征春天的生机与美好。
  2. :小路。
  3. 车轮:车辆的轮子,代表人类活动的痕迹。
  4. 马蹄:马的脚印,象征古时出行的方式。
  5. 清明:指清明节,通常在春季,春雨时节,象征着春天的生机。
  6. 旧痕新绿:旧的痕迹与新的绿色植物交融在一起,表现春天的复苏与生命的轮回。

典故解析: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通常与扫墓和春游相关,诗中提到的三日雨象征着春天的滋润与生机,体现了生长与复苏的自然规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基,明代诗人,字廷秀,号白云,生于苏州,擅长诗词,风格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观与人情世态为题材。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春天,诗人通过对春日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复苏的欣喜之情,同时也寄托了对人世沧桑的感悟。

诗歌鉴赏:

《故山春日》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与自然的变化。诗的开头“春来芳草踏成蹊”,以“芳草”为起点,展现出春天的气息,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半是车轮半马蹄”,则通过描写人类活动的痕迹,暗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诗人在这里通过车轮与马蹄的对比,反映了时代变迁的痕迹,表现了不同交通方式带来的生活变化。

接下来的“多谢清明三日雨”,则是对自然环境的感激,清明节的雨水滋润了大地,使得“旧痕新绿一般齐”,旧的痕迹与新的生命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春日画卷。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象,也深刻反映了生命的轮回与自然的和谐。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来芳草踏成蹊”:春天来临,芳草生长,行人踩踏形成了小路。
  • “半是车轮半马蹄”:小路上留下了车轮和马蹄的印迹,暗示了人们的出行与活动。
  • “多谢清明三日雨”:感谢清明时节的雨水,给大地带来了滋润。
  • “旧痕新绿一般齐”:旧的痕迹与新的绿草在春日中交融,形成和谐的画面。

修辞手法:

  • 对仗:车轮与马蹄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不同交通方式的交错。
  • 比喻:春草构成小路,象征着春天生机的引导。
  • 拟人:将春雨拟人化,体现了自然界的亲切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春天的生机与自然的和谐,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生物的轮回与交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芳草:象征生命与活力。
  2. 车轮与马蹄:代表人类活动的痕迹,反映历史的变迁。
  3. 清明雨:象征春天的滋润与生机。
  4. 旧痕与新绿:表现了生命的轮回与自然的再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清明”指的是哪个节日?
    A. 中秋节
    B. 端午节
    C. 清明节
    D. 春节

  2. 诗中“车轮”和“马蹄”分别象征什么?
    A. 自然与人工
    B. 过去与未来
    C. 生命与死亡
    D. 快乐与悲伤

  3. “春来芳草踏成蹊”的意思是什么?
    A. 春天来了,草长得很高
    B. 春天来了,草地被踩出小路
    C. 春天来了,草地上有很多花
    D. 春天来了,草地上没有人

答案:

  1. C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描绘自然风光,表达积极的人生态度。
  • 杜甫《春望》:表现春天的景象与国家动荡的对比,寓意深刻。

诗词对比:
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通过高楼远眺的视角,诗人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和对祖国的思念;而杨基的《故山春日》则专注于春日的自然美景,体现出一种宁静和谐的生活态度。两者虽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与表达方式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选读》

这些书籍提供了丰富的古诗词分析与解读,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与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