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斋杂赋五首 其一
刘表知先主,怀王识沛公。
未闻收夏口,先已入关中。
今古车书异,兴衰历数同。
方惊鸡作凤,当信鹜非鸿。
白话文翻译:
刘表对先主刘备是有了解的,怀王也识得沛公刘邦。
虽然未曾听说收复夏口,但他们早已进入关中。
如今古今的车马书籍是不同的,但兴衰的历程却是相同的。
正当惊叹鸡能变成凤凰时,应该相信雁和鸭是不同的。
注释:
字词注释:
- 刘表:东汉末年荆州的割据势力,先主即刘备。
- 怀王:指的是楚怀王,历史上较为知名的王。
- 沛公:刘邦的封号。
- 夏口:地名,指的是长江和汉水交汇处。
- 关中:指的是秦岭以北的地区,后成为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
- 鸡作凤:比喻平凡的事物化为非凡的事物。
- 鹜非鸿:意指不同的鸟类,用以比喻不同的事物。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刘备、刘邦等历史人物,暗示了彼时的权力斗争和历史背景。
- “鸡作凤”与“鹜非鸿”两典故,分别表现出对平凡与非凡的思考,以及对事物本质的认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基,明代诗人,字用宾,号田斋,生于明代中期,主要以诗词著称。他的作品多关注历史与现实,风格清新而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政治变迁时期,诗人通过历史人物的比较,反映了对权力与历史的思考,以及对现实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深入观察,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独特见解。开头提到的刘表与怀王,既是对历史的追溯,也暗示了当时政治斗争的复杂性。诗中“未闻收夏口,先已入关中”的表达,折射出对历史变迁的无奈与感慨,生动地展现了历史的不可预知性。
而“今古车书异,兴衰历数同”则让人深思,尽管时代变迁,文化形式各异,但人类社会的兴衰更迭却是相似的,这种哲理让人感受到一种历史的沉重感与宿命论。
末尾的“方惊鸡作凤,当信鹜非鸿”,则通过比喻手法,表达了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和对虚假繁荣的警惕。整体而言,诗歌在古今对比中传达出一种深邃的历史观,令人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刘表知先主:刘表对刘备的了解,暗示两者的历史关系。
- 怀王识沛公:怀王对刘邦的识别,进一步强调历史人物的相互关系。
- 未闻收夏口:虽然未听闻收复夏口的消息,反映历史的复杂性。
- 先已入关中:已然插入关中,显示历史进程的不可逆转。
- 今古车书异:古今文化形式不同,反映时代的变迁。
- 兴衰历数同:兴衰历程的相似性,揭示历史的规律。
- 方惊鸡作凤:比喻意外的美好结果,反映对突变的惊讶。
- 当信鹜非鸿:警惕表面繁荣的虚假,强调真实与虚假的区别。
修辞手法:
- 比喻:“鸡作凤”用以形容突如其来的变化,具有鲜明的形象感。
- 对仗:如“今古”与“兴衰”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历史人物的对比,探讨了历史的规律与人类命运的交织,传达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的警醒。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刘表、怀王、沛公:历史人物,象征权力与变迁。
- 鸡、凤、鹜、鸿:鸟类的比喻,象征事物的平凡与非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刘表与怀王的关系是?
- A) 朋友
- B) 对手
- C) 彼此了解
- D) 无关
-
“鸡作凤”用来比喻什么?
- A) 意外的成功
- B) 失败
- C) 平凡的事物
- D) 高贵的血统
答案: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by 张若虚
- 《登鹳雀楼》by 王之涣
诗词对比:
- 与李白的《将进酒》对比,虽同为历史背景,但李白更注重个体的豪情壮志,而杨基则侧重历史的沉重与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杨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