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礼侍中舍朔斋刘公三首》

时间: 2025-04-28 03:51:30

玄都观里曾联句,铁壁堂中许附名。

客舍炊粱成蝶梦,僧庐煨芋忽鸡鸣。

君贤惜不登台辅,吾耄何堪拜老更。

直待无身始无恨,有身死到恨难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挽礼侍中舍朔斋刘公三首
——刘克庄

玄都观里曾联句,铁壁堂中许附名。
客舍炊粱成蝶梦,僧庐煨芋忽鸡鸣。
君贤惜不登台辅,吾耄何堪拜老更。
直待无身始无恨,有身死到恨难平。

白话文翻译:

第一首:
在玄都观中曾经吟咏联句,在铁壁堂里也曾留名。
在旅馆中煮粱米,做了一场蝶梦;在僧庐中煨芋,忽然听见鸡鸣。
你贤良却不愿登上台辅,老朽的我又怎能承受这样的拜老?
等到无身时才不会有恨,有身时死去后恨却难以平息。

注释:

  • 玄都观:道教名观,位于今陕西省,传说为太上老君的居所。
  • 铁壁堂:古代名胜,传说与历史人物有关。
  • 炊粱:煮米,古人吃粳米,形容生活简单。
  • 蝶梦:美好的梦境,出自《庄子》“庄周梦蝶”。
  • 煨芋:煮芋头,表示僧庐的简单生活。
  • 台辅:指权位或辅佐的地位。
  • 无身始无恨:无身体则无恨的哲学观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梦得,号栗洲,宋代著名词人、诗人。他的作品多涉及人生哲理、历史感悟,风格清新且富有深意。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刘克庄晚年,寄托了他对友人的怀念及对人生无常的思考。诗中提及的“君贤”应为其友人,表达了对其才华未能施展的惋惜。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怀念的基调,结合个人的感受和哲学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友情和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开篇提到的“玄都观”和“铁壁堂”两个地方,象征着道教与儒家文化的交融,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诗人通过对美梦和现实的对比,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状的无奈。

“君贤惜不登台辅”一句,蕴含了对友人的赞美及对其未能施展才华的惋惜,而“吾耄何堪拜老更”则流露出诗人对自身衰老的无奈与自嘲。最后两句则将哲学思考引向更深的层面,强调了生命与死亡、恨与无恨之间的关系,令人深思。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富有哲理,使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考的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玄都观里曾联句:提及与友人一起游览道教圣地,吟咏诗句,勾起美好回忆。
  2. 铁壁堂中许附名:在另一处名胜留名,表明诗人对文化的追求。
  3. 客舍炊粱成蝶梦:在旅店煮米却做梦,象征人生的短暂与梦幻。
  4. 僧庐煨芋忽鸡鸣:在僧庐中生活简单,鸡鸣打破宁静,暗示生活的真实与无常。
  5. 君贤惜不登台辅:对友人的才华感到惋惜。
  6. 吾耄何堪拜老更:自我反思,感到难以接受老去的现实。
  7. 直待无身始无恨:哲学思考,认为无身即无恨。
  8. 有身死到恨难平:有生命时,恨难以消解,深刻且发人深省。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客舍炊粱”、“僧庐煨芋”,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梦比作人生的幻想,揭示了现实与理想的差距。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对人生无常的思索,以及对友情的珍重。

意象分析:

  • 玄都观:道教文化的象征,代表理想与追求。
  • 铁壁堂:历史文化的象征,代表诗人对文化的向往。
  • 蝶梦:象征人生的短暂与无常。
  • 鸡鸣:象征生活的真实与醒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玄都观”象征什么? A. 道教文化
    B. 佛教文化
    C. 儒家文化
    答案:A

  2. “君贤惜不登台辅”中“君贤”指的是谁? A. 诗人
    B. 友人
    C. 自己
    答案:B

  3. “直待无身始无恨”这句表达了什么观点? A. 生命重要
    B. 无恨在于无身
    C. 友情珍贵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洪基
  • 《登高》:王之涣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刘克庄的诗更多表现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悟,而李白则更强调豪放与对生命的积极态度。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刘克庄相关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