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四首》

时间: 2025-01-26 03:01:06

小德有为因有累,至神无用故无功。

须知广大精微处,不在存亡得失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小德有为因有累,至神无用故无功。
须知广大精微处,不在存亡得失中。

白话文翻译

小的德行之所以有作为,是因为有许多牵绊;而至高的神明之所以无所作为,是因为没有功利的追求。
要知道,广阔的精微之处,并不在于生存和死亡、得失之中。

注释

  • 小德:小的道德、品德。指一般的道德行为。
  • 有为:有所作为,表现在行为和成就上。
  • 因有累:由于有所牵累,可能是外在环境或内心的执念。
  • 至神:指至高无上的神明,象征着最高境界。
  • 无用:没有用处,或无所作为。
  • 故无功:因此没有成就。
  • 须知:必须知道。
  • 广大精微处:广阔而细微的地方,指的是深奥的道理或境界。
  • 不在存亡得失中:并不在生存与死亡、得与失的表象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涧翁,宋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苏轼、米芾等并称。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注重表现个体的情感与思考,擅长运用典故和哲理。

创作背景

《杂诗四首》中的这首诗反映了黄庭坚对人生和道德的思考,表现了他对世俗功利的超然态度,强调内心的修养与追求更高境界的重要性。诗作可能是在他经历了人生的风雨后,对个人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深刻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邃的哲理,探讨了道德和功绩之间的关系。开头两句通过“小德有为”和“至神无用”的对比,揭示了世俗中人们因追求功利而产生的牵绊,以及高层次的存在为何不被世俗的得失所困。诗人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超越表象,理解更深层的道理。

“须知广大精微处”的提及,强调了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真实的智慧,而不是仅仅关注外在的成功与失败。诗中表达了一种趋向于道家的思想,强调了内心的平和与对世事的淡泊,这种哲学在黄庭坚的其他作品中也有体现。

整首诗在语言上简洁而意蕴深远,给人以启示,促使读者对自身的追求和生活的意义进行思考。黄庭坚通过这首诗,展现了他对人性、道德和存在的独到见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哲学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小德有为因有累:小的道德行为能够获得成就,是因为外在的牵绊或责任。
  • 至神无用故无功:至高的神明之所以无所作为,是因为没有功利的欲望。
  • 须知广大精微处:应当明白那些深奥而广阔的真理。
  • 不在存亡得失中:这些真理并不局限于生死或得失的表象。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对“小德”与“至神”的对比,强调两者在追求与结果上的不同。
  • 隐喻:将“至神”作为一种理想境界,暗示追求精神上的超越。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道德与功利的反思,强调内心的修养与深邃的智慧,超越世俗的得失,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小德:象征普通的道德行为,代表社会的常态。
  • 至神:象征理想的境界与智慧,代表超凡脱俗的存在。
  • 存亡得失:象征世俗的生死与成功,反映人类的基本关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小德有为”的原因是什么? A. 追求功利
    B. 有累牵绊
    C. 个人努力
    D. 社会环境

  2. 填空题:诗中提到至神之所以“无用”的原因是__

  3. 判断题:整首诗强调追求外在的成功与利益。(正确/错误)

答案

  1. B
  2. 没有功利的追求
  3. 错误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题黄州快哉亭》:同样探讨人生哲理,表达对淡泊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李白《将进酒》:两者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上有所不同,李白更强调享受当下,而黄庭坚则注重内心的修养与智慧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黄庭坚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