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乐》

时间: 2025-01-26 03:19:50

城头画角催夕宴。

忆前时、小楼晚。

残虹数尺云中断。

愁送目、天涯远。

枕清风、停画扇。

逗蛮簟、碧纱零乱。

怎生得伊来,今夜里、银蟾满。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迎春乐
作者:张先 〔宋代〕

城头画角催夕宴。
忆前时小楼晚。
残虹数尺云中断。
愁送目天涯远。
枕清风停画扇。
逗蛮簟碧纱零乱。
怎生得伊来,今夜里银蟾满。

白话文翻译:

在城头的号角声中,驱赶着晚宴的结束。
我回忆起之前在小楼中欢聚的时光。
残缺的彩虹在云中若隐若现。
愁苦的目光送往天边的远方。
枕着清风,停下了画扇。
在碧色纱帐上,悠然地躺着,心情恍惚。
今晚月亮圆满,怎能不想她的到来?

注释:

字词注释:

  • 画角:古代一种乐器,通常用来传递信息或召集人群。
  • 夕宴:晚上的宴会。
  • 残虹:残缺的彩虹,象征逝去的美好。
  • 愁送:忧愁地送别。
  • 清风:形容微风,带来凉爽的感觉。
  • 蛮簟:一种用竹编制的席子。
  • 碧纱:青绿色的纱布。
  • 银蟾:指明月,因月亮形状如蟾蜍而称。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涉及明显的典故,但“月”作为意象在古代诗词中常常象征思念与孤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先,字公权,号隐天,宋代著名词人,善于写词,尤其擅长描写爱情与自然景色。他的词风清新脱俗,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 《迎春乐》写于春季,正值春暖花开的时节。诗人通过描写个人的感受,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期盼,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春天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迎春乐》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张先通过城头的画角声引入情境,营造出一种急促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开篇即以“催夕宴”点出宴席的结束,暗示着美好时光的流逝。接着,诗人回忆起往昔的欢聚,令人感到一阵温馨的惆怅。诗中提到的“残虹数尺云中断”,不仅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象,也象征着人生的短暂与无常。

“愁送目天涯远”,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忧愁,目送着远方的希望与失落。随着词句的发展,诗人将心情寄托于清风与画扇之上,这种细腻的描写使人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深刻感悟。

最后一句“怎生得伊来,今夜里银蟾满”,以月亮作为意象,表达了对爱人的思念与期待,情感的高潮在此刻达到。整首词作不仅展现了春天的美好,更流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对爱情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城头画角催夕宴:号角声催促着晚宴的结束,渲染了急促的氛围。
  2. 忆前时小楼晚:回忆往昔在小楼的欢乐时光,流露出对过去的怀念。
  3. 残虹数尺云中断:描绘出残缺的彩虹,象征着美好事物的短暂。
  4. 愁送目天涯远:内心的愁苦与对未来的无奈。
  5. 枕清风停画扇:在清风中放下手中的画扇,表现出轻松与思索。
  6. 逗蛮簟碧纱零乱:在碧纱上悠然自得,心情恍惚。
  7. 怎生得伊来,今夜里银蟾满:期待爱人的到来,与明月的圆满形成对比。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亮比作“银蟾”,生动形象。
  • 对仗:如“残虹数尺”与“愁送目天涯”,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清风与画扇赋予人性,表现了诗人的情感态度。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春天的美好与个人孤独的心境,展现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待,情感真挚而细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城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画角:传达出一种急促的氛围,暗示着美好时光的结束。
  • 残虹:象征着过去的美好与逝去的岁月。
  • 银蟾:代表着月亮,象征思念与团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城头画角催夕宴”的意思是: A. 号角声催促晚宴结束
    B. 号角声欢迎客人
    C. 号角声传递喜讯
    D. 号角声在夜空中回响

  2. 诗中提到的“残虹”象征着: A. 美好的未来
    B. 逝去的美好
    C. 灿烂的春天
    D. 迷人的夜景

  3. “怎生得伊来,今夜里银蟾满”表达了诗人的: A. 对未来的希望
    B. 对朋友的思念
    C. 对爱人的期待
    D. 对家乡的怀念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张先的《迎春乐》和李清照的《如梦令》均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与对爱人的思念,但张先更多地通过自然意象传达情感,而李清照则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对爱情的渴望与忧伤。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均为古代词坛的瑰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张先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