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炙砚》
时间: 2025-04-28 04:10:1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念奴娇 炙砚
作者:陈维崧 〔清代〕
当年雪夜,记贪歌嗜酒,冲泥拖屐。
三十六簧寒不起,醉把红鹅笙炙。
脱帽颠狂,解衣盘礴,碎裂黄皮褶。
诗书何用,任他堆老墙壁。
今日冷淡生涯,忍寒呵冻,苦伴端溪石。
炽尽朱门红兽炭,翻惹蟾蜍泪滴。
铜雀台荒,中书君秃,况是磨人墨。
直须焚却,吾今老惰无匹。
白话文翻译
在那年的一个雪夜,我记得自己沉迷于歌舞和酒醉,脚上沾满了泥土,拖着木屐。
三十六条琴弦也发不出声,醉酒中把红鹅笙烤得发热。
我脱下帽子,神情恍惚,衣衫松散,黄皮褶皱破裂。
诗书有什么用呢?就让它们在老墙上堆积。
如今生活冷淡,我忍受寒冷和饥冻,苦苦陪伴着端溪的石头。
朱门红兽的炭火已经烧尽,反而惹得蟾蜍流下泪滴。
铜雀台已经荒废,中书君也光秃秃的,更何况是磨人的墨水。
我真想把这些都烧掉,如今我老朽懒惰无人可比。
注释
- 贪歌嗜酒:喜欢唱歌和喝酒,形容豪放不羁的生活态度。
- 三十六簧:指古代乐器的琴弦,这里比喻音乐的无奈和无法奏响。
- 脱帽颠狂:形容失态的状态。
- 黄皮褶:可能指衣物的褶皱,象征生活的困顿和压抑。
- 端溪石:指端溪产的名品砚台,常用来形容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
- 朱门红兽:朱门指富贵人家,红兽是用来取暖的火炭,象征奢华生活的消逝。
- 铜雀台:古代著名的台楼,意指繁华已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维崧(约1620-1680),字志道,号白山,江苏常熟人,清代著名词人。其词风豪放,情感真挚,常以个人的经历和情感为主题。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表达了诗人对过去豪放生活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无奈。他在经历了人生的沉浮后,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过往的怀念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对比与感慨。
诗歌鉴赏
《念奴娇 炙砚》是一首饱含人生哲理的词作,反映了作者的生活态度与情感变化。开篇通过“当年雪夜”的描绘,勾勒出一幅豪放不羁的生活画面,表现出当时的欢愉与放纵。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逐渐转向对现实的沉思,表现出生活的冷淡和无奈。通过对比过去的热闹与现在的冷清,诗人表达了对昔日生活的怀念和对现状的无奈。
“诗书何用,任他堆老墙壁”一句,直言诗书在生活中的无用,透露出一种无奈和失落的情绪。诗人最终以“吾今老惰无匹”结束,表达了对年华流逝与自身懒惰的深刻自省。这种对比与反思,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与思考,既有对过往的缅怀,又有对现实的清醒,情感层次丰富,极具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当年雪夜,记贪歌嗜酒,冲泥拖屐。
回忆过去的欢愉,沉醉于歌舞与酒宴,脚步轻松自在。 -
三十六簧寒不起,醉把红鹅笙炙。
即使乐器无法奏响,也依然沉醉于酒意,表现出醉意的无奈。 -
脱帽颠狂,解衣盘礴,碎裂黄皮褶。
失态的状态,衣衫不整,象征生活的放纵与困顿。 -
诗书何用,任他堆老墙壁。
对于诗书的无奈和失落,感叹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无用。 -
今日冷淡生涯,忍寒呵冻,苦伴端溪石。
描绘现在的寒冷与孤独,暗示生活的窘迫。 -
炽尽朱门红兽炭,翻惹蟾蜍泪滴。
朱门的奢华已消逝,反映出生活的冷清与失落。 -
铜雀台荒,中书君秃,况是磨人墨。
古老的繁华已成往事,表现出对往昔的追忆与无奈。 -
直须焚却,吾今老惰无匹。
对于曾经的追求和荣耀感到厌倦,表达出老去的无奈感。
修辞手法:
- 对比:过去的欢愉与现在的冷淡形成鲜明对比,增强情感的深度。
- 夸张:通过对“老墙壁”的描绘,夸大生活的无奈感。
- 比喻:用“蟾蜍泪滴”比喻生活的悲凉,增强意象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表现出对过去豪放生活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无奈。诗中充满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变化,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考与情感的复杂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雪夜:象征孤独与寒冷,暗含对过往的追忆。
- 红鹅笙:代表着欢愉与放纵的生活。
- 端溪石:象征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
- 朱门红兽炭:象征奢华生活的消逝与失落。
- 铜雀台:古代繁华的象征,反映时代的变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贪歌嗜酒”指的是什么?
A. 喜欢唱歌和喝酒
B. 喜欢读书
C. 喜欢写字
D. 喜欢钓鱼 -
诗人对“诗书”的态度是什么?
A. 非常重视
B. 认为无用
C. 认为有用
D. 不关心 -
诗中的“端溪石”象征什么?
A. 富贵
B. 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
C. 冷淡的生涯
D. 忘却的时光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反映对过往生活的思考与感慨。
- 苏轼的《水调歌头》:探讨人生与时间的流逝。
诗词对比:
- 与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对比,辛弃疾同样表达对过去的怀念,但其情感更为激昂,表现出对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
- 《清代词人研究》
- 《陈维崧年谱》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