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抵广州》
时间: 2025-01-21 20:14:1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搔首南天对夕晖,越王台畔卸征衣。
岧峣楼观临沧海,缥缈人烟接翠微。
乡信更无鸿雁达,秋风祇有鹧鸪飞。
今朝正是重阳节,何处东篱采菊归。
白话文翻译
我抬头望着南天,夕阳的余晖映照着身边的景致,站在越王台旁,我卸下了征战的衣服。
高耸的楼阁俯瞰着辽阔的海面,缥缈的人烟与远处的青山相连。
乡里的信件再也没有鸿雁传递,秋风中只听见鹧鸪的鸣叫。
今天正是重阳节,东篱上哪儿可以去采菊呢?
注释
- 搔首:抚摸头部,表示思考或焦虑。
- 夕晖:夕阳的余辉。
- 越王台:指越王勾践的台,象征着历史和英雄。
- 岧峣:高耸的样子。
- 人烟:人烟稀少,形容人迹罕至。
- 鸿雁:指用作信鸽的鸿雁,古代用来传递书信。
- 鹧鸪:一种鸟,鸣叫声清脆,常在秋天听到。
典故解析
- 越王台:源自越王勾践的历史故事,勾践在经历了失败后,卧薪尝胆,最终复兴越国。象征着坚韧和奋斗。
- 重阳节:中国传统节日,阳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赏菊的习俗,象征着长寿和健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储秘书,清代诗人,擅长诗词,风格多变,常用历史典故和自然景物表达个人情感。其作品多描绘游历和人生感悟,具有广泛的文化内涵。
创作背景
诗作写于重阳节时,诗人在广州游历,感受到秋天的气息和节日的氛围,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九日抵广州》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重阳节时的游历心情,诗人站在越王台上,面对南天的夕阳,卸下征战的衣物,象征着他对过往经历的反思与释然。诗中的“岧峣楼观临沧海”描绘了高耸的楼阁与辽阔的海面,给人以壮美的视觉享受,同时也暗示着诗人心中对壮丽山河的敬仰。
“乡信更无鸿雁达”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鸿雁作为书信的象征,却已无法传递思念,凸显了作者的孤独与无奈。“秋风祇有鹧鸪飞”则增添了一丝悲凉,鹧鸪的鸣叫仿佛在诉说着秋天的孤寂与凄凉。而“今朝正是重阳节,何处东篱采菊归”则是对传统节日的感慨,诗人虽身处异乡,却无法参与传统的采菊活动,增添了对故土的怀念和节日氛围的渴望。整首诗情景交融,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故乡以及节日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搔首南天对夕晖:诗人抚摸着头,抬头望向南方的天空,夕阳的光辉映照着他,表现出一种思考和沉思的状态。
- 越王台畔卸征衣:站在历史的越王台旁,诗人卸下了征战的衣物,象征着一种放下过去的释然。
- 岧峣楼观临沧海:高耸的楼阁俯瞰着辽阔的海面,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与诗人内心的宏伟志向。
- 缥缈人烟接翠微:远处的山色与稀少的人烟相连,表现出一种人迹罕至的宁静。
- 乡信更无鸿雁达:乡里的信件已无法通过鸿雁传递,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 秋风祇有鹧鸪飞:在秋风中,只有鹧鸪的鸣叫,增添了孤独的情感。
- 今朝正是重阳节:今天是重阳节,诗人感受到节日的氛围。
- 何处东篱采菊归:诗人思索着哪里可以去东篱采菊,表现了对节日习俗的渴望和对故土的怀念。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岧峣楼观”和“临沧海”,形成了音韵和结构上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通过“鸿雁”象征书信,表达思乡之情。
- 拟人:将自然景物(如鹧鸪)赋予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重阳节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过往的反思以及对节日习俗的渴望,情感真挚而深沉,呈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夕晖: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带有一丝惆怅。
- 越王台:象征历史与英雄的精神。
- 鹧鸪:象征孤独与悲凉的秋天。
- 菊花:象征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和生命的延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越王台”是指哪个历史人物? A. 李白
B. 越王勾践
C. 杜甫
D. 孟子 -
诗中“乡信更无鸿雁达”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快乐
B. 思乡
C. 愤怒
D. 无奈 -
“今朝正是重阳节”中“重阳节”指的是哪个节日? A. 中秋节
B. 春节
C. 端午节
D. 重阳节
答案
- B. 越王勾践
- B. 思乡
- D. 重阳节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的重阳节诗,表达对兄弟的思念。
- 《重阳有感》:刘长卿的诗作,感慨重阳节的情感。
诗词对比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与《九日抵广州》在节日主题上有相似之处,均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王维的诗更侧重于兄弟情谊,而储秘书的诗则更多地描绘了个人的孤独与对传统节日的渴望。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
- 《诗词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