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端上人游天台》
时间: 2025-01-10 22:43:4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端上人游天台
施肩吾 〔唐代〕
师今欲向天台去,
来说天台意最真。
溪过石桥为险处,
路逢毛褐是真人。
云边望字钟声远,
雪里寻僧脚迹新。
只可且论经夏别,
莫教琪树两回春。
白话文翻译:
这位师父如今准备前往天台,
我想说,天台的意义最为真实。
溪水流过石桥的地方是险峻之处,
路上遇见的毛衣僧人是个真正的人。
在云边望去,钟声传得很远,
在雪中寻觅,和尚的脚印显得新鲜。
只可以谈论夏天的离别,
不要让琪树在春天经历两次轮回。
注释:
- 师今:指代“师父”或“老师”,这里是对即将出发的人的称呼。
- 天台:指天台山,位于浙江省,是著名的佛教圣地。
- 溪过石桥:溪水流过石桥的险峻地段,暗含旅途的艰难。
- 毛褐:毛衣和粗布衣,形容僧人的简单衣着。
- 云边望字:远望云边,听到钟声。
- 琪树:比喻美好事物,此处暗示春天的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施肩吾,字子厚,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故为题材,善于表达哲理与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唐代,正值佛教文化盛行之时,诗人表达了对师父出行的祝福和对天台山的向往,呈现出一种淡淡的离愁与对佛教的崇敬。
诗歌鉴赏:
这首《送端上人游天台》在形式上采用了五言绝句,简洁而富有韵味。诗人以师父的出行为切入点,表达了对天台山的向往与尊重。开篇的“师今欲向天台去”直接点明主题,接着“来说天台意最真”,体现了天台山在诗人心中的重要性。
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勾勒出天台山的险峻和神秘,表达了诗人对旅途艰难的理解和同情。“溪过石桥为险处,路逢毛褐是真人”不仅描述了路途的艰难,也暗示了在艰难中相遇的真实与珍贵。接下来的“云边望字钟声远,雪里寻僧脚迹新”,则通过声音与视觉的结合,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深远的氛围,仿佛让人感受到天台的宁静与清幽。
最后两句“只可且论经夏别,莫教琪树两回春”,更是将情感深化,表达了对师父离别的惆怅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整首诗情景交融,意蕴深远,展示了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师今欲向天台去”:表明主题,师父计划前往天台。
- “来说天台意最真”:天台的意义在于真实,可能指向佛教的真理。
- “溪过石桥为险处”:溪流经过石桥的地方,暗含旅途的艰险。
- “路逢毛褐是真人”:在路上遇到穿毛衣僧人,强调人性的真实。
- “云边望字钟声远”:在云边远望,听到钟声,营造出一种遥远的宁静感。
- “雪里寻僧脚迹新”:在雪中寻找和尚的脚印,象征新的开始和希望。
- “只可且论经夏别”:只能谈论夏季的离别,表达对时间的无奈。
- “莫教琪树两回春”:不希望美好的事物经历两次春天的轮回,暗示对人生的感慨。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溪过石桥”和“路逢毛褐”,形成对称的句式。
- 意象:通过“云边”“雪里”等意象,构建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师父出行的祝福、对天台山的向往以及对人生离别的感慨,体现了对真实与人性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天台:代表了理想与信仰,象征着追求真理的地方。
- 溪、石桥:象征旅途的艰难与险阻,也寓意着生命的挑战。
- 钟声、脚迹:代表着佛教的宁静与人性的真实,传递出一种超然的哲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施肩吾生活在哪个朝代?
- A. 宋代
- B. 唐代
- C. 明代
- D. 清代
-
“溪过石桥为险处”中的“险处”指的是?
- A. 美丽的风景
- B. 旅途的艰难
- C. 安全的环境
- D. 和平的生活
-
诗中提到的“云边望字钟声远”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宁静
- C. 惆怅
- D. 忧虑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夜泊牛津》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同样表达了送别的情感,但更突出的是对朋友的关心与期待,情感基调与施肩吾的《送端上人游天台》相似,但在意象上更偏向于人际情感的交流。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与唐诗》
- 施肩吾相关研究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