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幽居乐
作者: 施肩吾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万籁不在耳,寂寥心境清。
无妨数茎竹,时有萧萧声。
白话文翻译:
耳边没有任何声音,内心宁静而清明。
偶尔有几根竹子,发出阵阵的沙沙声。
注释:
- 万籁: 指万物的声音,这里特指环境的寂静。
- 寂寥: 孤独、清静的状态。
- 心境: 心里的状态和情感。
- 无妨: 不妨,没关系。
- 茎竹: 指竹子的枝干。
- 萧萧声: 形容竹子摇动时发出的声音,常用来形容风吹竹子的声音。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可以理解为在描绘一种隐居生活的境界,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宁静的向往和体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施肩吾,唐代诗人,字承义,号肩吾。他以写田园诗和隐居生活著称,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淡泊。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诗人隐居的环境中创作,通过对寂静自然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内心平和的追求以及对世俗纷扰的超脱。
诗歌鉴赏:
《幽居乐》以简练的语言,展现了一种极致的宁静与清明的心境。诗的开头“万籁不在耳”便将读者带入一种绝对的静谧中,耳边不再有任何噪音,反而在这种静谧中,内心的清明得到了凸显。这里的“耳”不仅是身体的器官,更是心灵的象征,意味着对外界喧嚣的屏蔽,寻求内心的安宁。
接着,诗人提到“无妨数茎竹”,在这宁静之中,偶尔几根竹子的声音打破了寂静,这种声音并不是噪音,而是一种自然的乐音,仿佛是大自然的和声,给静谧的生活增添了生趣。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坚韧与灵活,诗人在这里用竹声来表现一种生动的气息,显示出他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整首诗洋溢着一种淡泊明志的情怀,诗人通过对隐居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纷扰的超然。这种情感在唐代的文人中尤其常见,他们往往追求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通过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来获得精神的寄托。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万籁不在耳”:万物的声音都不再听到,强调环境的静谧。
- “寂寥心境清”:内心的状态是清澈的,表明在寂静中能得到心灵的净化。
- “无妨数茎竹”:偶尔几根竹子的声音并不是打扰,而是自然的乐趣。
- “时有萧萧声”:竹子发出的声音轻柔、自然,表达与自然的和谐。
-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万籁不在耳”与竹声的对比,强调了在静谧中偶尔的声音反而显得珍贵。
- 象征:竹子象征着高洁与坚韧,体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操。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隐居生活的乐趣,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的超然态度。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万籁: 代表环境的宁静,象征着心灵的安宁。
- 竹: 象征坚韧、清雅和自然的声音。
- 寂寥: 代表孤独与宁静的内心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万籁”指的是什么? a) 噪音
b) 万物的声音
c) 风声 -
“无妨数茎竹”中的“无妨”意思是? a) 不需要
b) 没关系
c) 不重要 -
诗人通过什么意象表达内心的宁静? a) 竹子
b) 夕阳
c) 江水
答案:
- b) 万物的声音
- b) 没关系
- a) 竹子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同样表现了田园隐居的乐趣与自然的和谐。
- 孟浩然《过故人庄》:描绘了田园生活的宁静。
诗词对比:
- 施肩吾的《幽居乐》与王维的《鸟鸣涧》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施肩吾更强调内心的清明,而王维则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展现生活的和谐美。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施肩吾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