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花后游慈恩寺》

时间: 2025-04-28 07:28:33

世事知难了,应须问苦空。

羞将看花眼,来入梵王宫。

意思解释

观花后游慈恩寺

原文展示:

世事知难了,应须问苦空。
羞将看花眼,来入梵王宫。

白话文翻译:

世间的事情很难明了,应该去问一问苦空的道理。
我羞于用看花的眼光,来到这梵王的宫殿。

注释:

字词注释:

  • 世事:世间的事情。
  • 知难了:知道很难理解。
  • 应须:应该、应该要。
  • 问苦空:询问苦的本质和空的道理,暗示佛教的苦空思想。
  • :感到羞愧,不愿使用。
  • 看花眼:指用世俗或肤浅的眼光看待事物。
  • 梵王宫:佛教中梵天的宫殿,象征着清净和高尚的境界。

典故解析:

  • 苦空:佛教中的两个核心概念,苦指人生的痛苦,空则指一切事物的无常和虚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施肩吾,唐代诗人,字元长,号肩吾,生于公元760年,卒于834年。他以诗歌见长,尤其擅长五言绝句及律诗,作品多描绘自然、人生哲理和佛教思想。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施肩吾游览慈恩寺后,反映了他对人生苦乐的思考和对佛教哲理的感悟。在唐代,佛教逐渐盛行,寺庙成为文化交流的场所,诗人常借游寺抒发内心感受。

诗歌鉴赏:

《观花后游慈恩寺》是一首表达诗人对人生苦难和对佛教哲理思考的诗作。首句“世事知难了”直指人生的复杂与难解,诗人意识到世间的种种纷扰,难以理清。接着“应须问苦空”,则引入了佛教的核心思想,暗示自己希望通过佛法来寻求对苦难的解答,表现出一份对真理的追求和对人生苦痛的反思。

在后两句中,诗人以“羞”字表达自我反思,认为以看花的肤浅眼光来看待世界是不足的,进而感到羞愧。这一情感的转变,显示了诗人对世俗眼光的蔑视和对更高精神境界的向往。最后提到“梵王宫”,象征着内心渴望进入的清净之境,与前面对苦空的思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简练,寄托了诗人对无法解答的人生困惑的沉思,同时也表达了对佛教智慧的向往,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艺术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世事知难了:生活中的事情,难以彻底了解,表现诗人对人生复杂性的感慨。
  2. 应须问苦空:应当探讨人生的苦难及其本质,体现出诗人对佛教思想的认同。
  3. 羞将看花眼:对世俗眼光的自我批判,意在表达对肤浅理解的否定。
  4. 来入梵王宫:渴望进入一个清净的精神世界,象征着追求更高的理想境界。

修辞手法:

  • 对比:前后两句对世俗与精神境界的对比,强调内心的矛盾与追求。
  • 暗喻:将人生比作看花,隐喻对表象的肤浅理解。
  • 反问:通过“应须问”引发读者对人生苦难的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苦难的反思与对佛教智慧的追求,展现了对世俗浮华的厌倦和对内心宁静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世事:象征生活的复杂性。
  • 苦空:代表佛教哲学的核心思想,象征人生的痛苦与空虚。
  • 看花眼:象征浅薄的理解与世俗的眼光。
  • 梵王宫:象征理想的精神归宿,清净的境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世事知难了”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世间的无奈
    • B. 对人生的满足
    • C. 对爱情的渴望
    • D. 对财富的追求
  2. “羞将看花眼”中的“羞”字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态度?

    • A. 自豪
    • B. 羞愧
    • C. 嫉妒
    • D. 疑惑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比较施肩吾的这首诗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两者都反映了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但施肩吾更侧重于内心的修行和佛教哲理,而白居易则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离别的忧伤。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