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游万生园坐豳风堂作》
时间: 2025-04-29 03:49:4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日游万生园坐豳风堂作
作者: 黄节 〔清代〕
荷枯菊晚柳芸黄,坐负佳时守此堂。
西上一楼凌磴道,旁罗万树对回塘。
曾波已止犹叹逝,四海无归可望乡。
意与水禽秋浴淡,不凭高处过重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池塘里的荷花已经枯萎,菊花正值晚秋,柳树的叶子也变得苍黄,我坐在这美好的时光中,守着这个堂馆。西边一层楼高耸在石阶之上,旁边成片的树木对着回塘。曾经波涛汹涌的水面如今已平静,我仍感叹时间的流逝,四海漂泊没有归处,心中只向往故乡。我的心情如同水禽在秋水中轻轻沐浴,但却不愿在高处度过重阳节。
注释:
- 荷枯:荷花枯萎,象征秋天的到来。
- 菊晚:菊花在秋末开,表示时光的流逝。
- 坐负佳时:坐在这里享受美好的时光。
- 凌磴道:高高的石阶上有一座楼。
- 万树对回塘:许多树木对着回塘生长。
- 曾波已止:曾经的波涛已经平静。
- 四海无归:四处漂泊无处归家。
- 水禽秋浴淡:水鸟在秋水中轻轻沐浴。
典故解析:
- 重阳节:又称重阳,是农历九月初九,是传统的登高赏秋节日。诗中提到重阳,表达对节日的思考和对故乡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节,清代诗人,生于1680年,卒于1755年,字子云,号豳风,擅长诗词和散文,风格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重阳节,诗人在万生园游玩,感慨时光流逝,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及对人生的哲思。
诗歌鉴赏:
《九日游万生园坐豳风堂作》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作,通过描绘秋日的景色,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诗中,诗人以“荷枯菊晚柳芸黄”开篇,描绘出一幅秋意渐浓的画面,展现了自然的变迁和生命的轮回。随着季节的变换,诗人感受到时光的无情,荷花的枯萎和菊花的晚开,暗示着人生的短暂和脆弱。
“西上一楼凌磴道,旁罗万树对回塘。”这一句描绘了万生园的景致,表现出诗人对美好环境的珍视和享受。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思绪随之飘荡,感叹“曾波已止犹叹逝,四海无归可望乡。”,流露出一种对人生的无奈与感伤。四海漂泊无归,故乡的思念愈加强烈,使得诗人在重阳节这个特定的日子里,感受到了一种孤独与惆怅。
最后一句“意与水禽秋浴淡,不凭高处过重阳。”则是诗人自我调侃,虽身处高处,心境却淡然如水,不愿过于沉重地对待节日。整体而言,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隐含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表达了对生命、时间的感悟,以及对故乡的思念,情感真挚而深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荷枯菊晚柳芸黄:通过描绘荷花的枯萎、菊花的晚开和柳树的苍黄,体现了秋天的来临和时光的流逝。
- 坐负佳时守此堂:诗人在这美好的时光中,选择守在这个堂馆,显示出一种对静谧时光的珍惜。
- 西上一楼凌磴道:描绘万生园的高处景观,展现出自然的壮美和诗人的悠然自得。
- 旁罗万树对回塘:四周林木繁茂,与回塘相对,形成了和谐美好的画面。
- 曾波已止犹叹逝:曾经波涛汹涌,如今波澜不惊,感叹时光的无情流逝。
- 四海无归可望乡:四处漂泊无处归属,心中对故乡的渴望更为强烈。
- 意与水禽秋浴淡:心情如水鸟般轻松自在,象征着一种淡然的生活态度。
- 不凭高处过重阳:诗人在节日里不愿过于沉重地对待生活,体现了一种洒脱的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心情比作水禽,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
- 对仗:如“曾波已止犹叹逝,四海无归可望乡”,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体上,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感慨、对时光流逝的叹息以及对故乡的思念。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与淡然。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荷:象征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 菊:代表高洁的品格和生活的坚韧。
- 柳:象征离别与思念。
- 水禽:象征自由与恬淡的生活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黄节
- C. 杜甫
-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 A. 中秋节
- B. 重阳节
- C. 春节
- D. 端午节
-
诗人表达了对什么的思念?
- A. 朋友
- B. 故乡
- C. 爱情
- D. 事业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对比,二者都描绘了秋天的景色,但黄节更侧重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而王维则强调了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黄节研究》
- 《古典诗歌鉴赏》
- 《重阳节传统文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