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尘埃漠漠一千里,
风雨潇潇十四陵。
立得身高愁转甚,
龙山从此不须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天的景象:尘土弥漫,苍茫无际,一千里之外都看不清楚,风雨萧瑟,给十四座山陵带来了阴沉的气息。站在高处,愁苦的心情愈发加重,今后再也不需要去登龙山了。
注释:
- 尘埃:尘土、灰尘,这里指的是环境的脏乱和雾霭。
- 漠漠:模糊、稀疏的样子,形容尘土覆盖广泛,视线受阻。
- 风雨潇潇:形容秋天的风雨声,细雨淅淅沥沥,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
- 十四陵:指的是历史上的某些帝王陵墓,暗示着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
- 身高愁转甚:身处高处,愁苦的心情却更加沉重。
- 龙山:象征着高处或理想的境地,表示对理想的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艾可翁,宋代诗人,其作品以清新自然、情感细腻著称,常常在诗中表达对自然、历史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九月九日重阳节,重阳节是登高的传统节日,诗人在这一节日中感受到自然的凄凉与个人的愁苦,因而产生了不再登高的情绪。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历史的沉重感悟。诗的开头以“尘埃漠漠”展现出一种模糊与无尽的感觉,给人一种空旷和孤独的印象。接着“风雨潇潇”进一步营造了阴郁的氛围,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无情与历史的沉重。这种情绪在“立得身高愁转甚”一句中达到了高潮,诗人站在高处,反而感受到愁苦加重,暗示着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最后一句“龙山从此不须登”则是对过往的一种告别,表达出一种对理想的放弃与对现实的接受,情感沉重而又深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尘埃漠漠一千里:描绘了秋天的景象,远方的景物在尘土中显得模糊不清,表现出一种苍凉感。
- 风雨潇潇十四陵:风雨的声音传来,给历史遗迹带来萧瑟的气氛,暗示对历史的思考。
- 立得身高愁转甚:在高处反而愈发感到忧愁,表明对理想的渴望与现实的不满。
- 龙山从此不须登:表达了一种放弃理想的感慨,暗示对过去的一种告别。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尘埃”与人生的困境相联系,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形成一定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风雨潇潇”赋予自然以情感,突出诗人的内心感受。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历史与理想的深刻反思,情感既有对现实的无奈,也有对过去的告别,展现了复杂的内心世界。
意象分析:
- 尘埃:象征着生活中的烦扰与无常,反映出诗人的无奈。
- 风雨:代表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变迁,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 龙山:象征着理想与追求,代表了诗人曾经向往的境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尘埃漠漠”表达了怎样的景象?
- A. 清晰明亮
- B. 模糊不清
- C. 热闹喧嚣
-
“龙山”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理想与追求
- B. 现实与困境
- C. 自然风光
-
诗人在高处的感受是怎样的?
- A. 欢快
- B. 愁苦
- C. 无所谓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登高壮观》
诗词对比:
比较艾可翁的《九日止诸少登高》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首诗均表现了对自然的感悟,但艾可翁的诗更强调内心的愁苦,而王维则传达了一种与自然相融的宁静。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