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满子 闻雁》

时间: 2025-01-27 04:00:43

太液何时雪尽,洞庭此日波荒。

水碧沙明苔两岸,湖天古怨微茫。

枫叶蓼花多处,勾留半在红乡。

一路冲开雨密,数声拖得秋长。

只有渔翁浑不管,中流自起鸣榔。

几处高楼怕听,谁教错住潇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河满子 闻雁》
作者:易顺鼎 〔清代〕

太液何时雪尽,洞庭此日波荒。
水碧沙明苔两岸,湖天古怨微茫。
枫叶蓼花多处,勾留半在红乡。
一路冲开雨密,数声拖得秋长。
只有渔翁浑不管,中流自起鸣榔。
几处高楼怕听,谁教错住潇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述了太液湖何时才能完全融雪,今天的洞庭湖波涛汹涌。两岸的水清沙明,青苔映衬着湖天的古老怨愁,朦胧而微弱。枫叶与蓼花在各处盛开,留恋的还有一半在红色的乡村。一路的雨水冲开,秋天的声音拖得很长。只有渔翁对此毫不在意,在湖中央自得其乐地敲打着渔具。几处高楼也不愿意去听这些声音,谁让他们错过了潇湘的美好呢?

注释

  • 太液:指太液池,位于南京,是古代皇家园林的一部分。
  • 洞庭:指洞庭湖,位于湖南省,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
  • 微茫:形容模糊不清,似乎有些哀怨。
  • 红乡:指色彩鲜艳的地方,可能是秋天枫叶的家园。
  • 鸣榔:鸣榔,指渔翁打渔时发出的声音。
  • 潇湘:指湘江流域,寓意美丽的乡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易顺鼎(约1650-1716年),字德馨,号静庵,清代诗人,擅长诗词,作品多以自然景物为题材,情感真挚,语言优美。

创作背景
《河满子 闻雁》创作于清代,恰逢社会动荡与政治变迁之时,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湖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情观察。开头两句以“太液何时雪尽,洞庭此日波荒”引入,给人一种紧迫感,仿佛在问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变化。接着,诗人通过“水碧沙明苔两岸”描绘出湖水清澈、沙粒明亮的景象,营造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

“湖天古怨微茫”一句则暗含了个人情感的渗透,似乎在诉说着对故乡的怀念与无奈。随着诗的深入,枫叶和蓼花的描写,增强了诗的色彩感和季节感,仿佛让人置身于秋天的红乡。最后几句,渔翁的无忧与高楼的惶恐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脱与对自然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太液何时雪尽”:诗人问太液池的雪何时融尽,暗指时间的无情。
  • “洞庭此日波荒”:描述当日洞庭湖的波涛汹涌,营造出一种动荡之感。
  • “水碧沙明苔两岸”:描绘两岸景色,水清沙亮,生机盎然。
  • “湖天古怨微茫”:湖天之间,似有古老的怨情,令人感到微微的惆怅。
  • “枫叶蓼花多处”:描绘秋天的色彩,枫叶与蓼花相映成趣。
  • “一路冲开雨密”:雨水冲洗过后,秋天的气息愈发浓厚。
  • “只有渔翁浑不管”:渔翁自得其乐,无所畏惧,象征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
  • “几处高楼怕听”:高楼之人却不愿聆听自然的声音,表现出对世俗的逃避。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现象与情感结合,增强了表现力。
  • 对仗:如“水碧沙明”与“湖天古怨”,形成鲜明的对比。
  • 拟人:渔翁的描写使其具象化,传达了人生态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太液:象征历史与记忆。
  • 洞庭:代表自然的力量与美丽。
  • 枫叶:象征秋天的凋零与惆怅。
  • 渔翁:象征自由与洒脱的人生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太液何时雪尽”中的“雪尽”指什么?
    A. 雪融化
    B. 雪来了
    C. 雪停了
    D. 雪增多

  2. 诗中渔翁的态度如何?
    A. 忧虑
    B. 无所谓
    C. 忙碌
    D. 兴奋

  3. 诗中提到的“红乡”指的是?
    A. 红色的地方
    B. 秋天的地方
    C. 春天的地方
    D. 冬天的地方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达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李白《静夜思》:通过对月的思考,传达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比较易顺鼎与王维的诗作,两者都以自然为背景,但易顺鼎更多表达了对时光与人生的思考,而王维则注重宁静与和谐的境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作品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易顺鼎与他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