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目》

时间: 2025-01-27 03:37:42

野水吞桥争赴壑,晴云夺路乱趋山。

雨馀好景凭谁写,画意诗情满目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即目
作者: 萧端澍 〔清代〕

野水吞桥争赴壑,
晴云夺路乱趋山。
雨馀好景凭谁写,
画意诗情满目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生动的自然景象:河水奔流不息,仿佛要吞没桥梁,流向深谷;阳光明媚的云彩在天空中交错,扰乱了通往山的道路。雨后美丽的景色,究竟该由谁来描绘呢?诗意和画面感充满了我的眼前。

注释:

  • 野水:指自然界的河流,流动不息。
  • 吞桥:形象地描述了水势汹涌,几乎要吞没桥梁。
  • 争赴壑:形容水流向深谷奔去,生动而形象。
  • 晴云夺路:晴天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化,像是夺走了通向山的道路。
  • 雨馀好景:雨过天晴后,留下的美丽景致。
  • 凭谁写:在感叹美景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表达这份美丽。

典故解析:

此诗并未直接引用历史典故,但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对美好自然的向往与对艺术创作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萧端澍(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及对生活的感悟。他的诗风清新、高远,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变革与文化繁荣期,诗人在自然中感受到的美好,引发了他对艺术创作的思考,表达了对自然与艺术的双重热爱。

诗歌鉴赏:

《即目》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象的诗,诗人通过对雨后水流与晴空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美丽。首联“野水吞桥争赴壑”以生动的意象展示了河水的奔涌,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仿佛可以听到水流的轰鸣声。而“晴云夺路乱趋山”则通过对云彩的描写,展现了晴天的宁静与变化,二者形成强烈的对比,突显了自然的多样性和不可捉摸。诗的后两句则转向内心的独白,表达了诗人面对美景时的无奈与思考,究竟谁能将这美好景色化为文字和画面?这不仅仅是对艺术创作的思考,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领悟与感慨。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野水吞桥争赴壑”:描述水流的力量与奔放,给人以直观的感受。
    • “晴云夺路乱趋山”:展现了晴空下的复杂景象,暗示了自然的变幻。
    • “雨馀好景凭谁写”:表达了对美景的珍视与对创作的思考。
    • “画意诗情满目间”:感叹眼前的美景与诗画的结合,情感丰沛。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流比作“吞桥”,形象生动。
    • 拟人:晴云“夺路”,赋予自然以生命和意志。
    • 对仗:上下联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美好自然的热爱,及对艺术创作的思考,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艺术之间的深刻联系。

意象分析:

  • 野水:象征生命的奔放与活力。
  • 晴云:象征自然的变化与不确定性。
  • 好景:代表了美好生活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野水吞桥”的意象主要表达了什么? A. 自然的宁静
    B. 水流的汹涌
    C. 桥梁的坚固
    D. 天空的美丽

  2. “雨馀好景凭谁写”中的“谁”指的是什么? A. 诗人自己
    B. 画家
    C. 任何人
    D. 自然

答案

  1. B
  2.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问答》——王维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鹿柴》与萧端澍的《即目》,两者均描绘了自然的美,但王维更注重于内心的宁静与哲理,而萧端澍则强调了自然的动态与变化,展现了不一样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萧端澍研究》
  • 《山水诗与自然美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