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明月禅院二首》

时间: 2025-02-04 16:22:01

积翠湖心迤逦长,洞台箫寺两交光。

鸟行黑点波涛白,枫叶红连橘柚黄。

人我绝时隈树石,是非来处接帆樯。

如何遂得追游性,摆却营营不急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积翠湖心迤逦长,
洞台箫寺两交光。
鸟行黑点波涛白,
枫叶红连橘柚黄。
人我绝时隈树石,
是非来处接帆樯。
如何遂得追游性,
摆却营营不急忙。

白话文翻译:

在翠绿的湖心,波光粼粼延绵悠长;洞台与箫寺交相辉映。
鸟儿在水面上飞行,留下黑色的身影,波涛则显得洁白;
枫叶的红色与橘子、柚子的黄色交织在一起。
我与世间绝然隔离,坐在树下石上,
纷争与是非纷纷而至,却如同远帆相随。
如何才能追随这游玩的性情,
摆脱那繁忙的生活,不再急匆匆?

注释:

  • 积翠:翠绿的积聚,形容湖水清澈。
  • 迤逦:形容长而曲折的样子。
  • 洞台:指建筑或自然形成的台地,可以观景。
  • 箫寺:指寺庙,可能指有箫声的寺庙。
  • 绝时:与世隔绝。
  • :指山谷、凹处。
  • 帆樯:帆船的桅杆,象征航行与远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赞宁,宋代高僧,诗歌以清雅见长,常在诗中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与作者的隐居生活密切相关,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世俗繁忙生活的超脱。

诗歌鉴赏:

诗中描绘了一幅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美丽画面。开篇用“积翠湖心迤逦长”,展现了湖水的深邃和延伸,搭配“洞台箫寺”,则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的和谐共处。接着,鸟儿的飞行与波涛的白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自然界丰富的色彩与动态。

“人我绝时隈树石”一句,深刻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脱,强调他在自然环境中获得的宁静与安详。而最后两句则引发思考,诗人追求游玩和闲适的心态,渴望摆脱日常生活的忙碌,这种内心的挣扎与追求构成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自然景色的美丽,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哲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积翠湖心迤逦长:湖水翠绿,延绵无尽,表现自然的美景。
  2. 洞台箫寺两交光:山台和寺庙交相辉映,营造出一种人文与自然结合的和谐美。
  3. 鸟行黑点波涛白:鸟儿在水面飞行,留下黑影,波澜则显得洁白,形成鲜明的对比。
  4. 枫叶红连橘柚黄:秋天的枫叶与成熟的橘柚相映成趣,表现出自然的丰富色彩。
  5. 人我绝时隈树石:我与世隔绝,隐居于自然中,寻找内心的宁静。
  6. 是非来处接帆樯:纷争的事物如同远帆随风而来,表现出生活的复杂。
  7. 如何遂得追游性:思考如何才能追寻那游玩的自由。
  8. 摆却营营不急忙:希望摆脱繁忙与焦虑的生活。

修辞手法:

  • 对仗:上下句之间形成对称关系,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用“帆樯”比喻生活中的纷争,引发深思。

主题思想:

整首诗旨在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世俗生活的反思与超脱,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对游玩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湖水:象征宁静与深邃。
  • 鸟儿:象征自由与灵动。
  • 枫叶与橘柚:象征自然的多彩与丰盈。
  • 树石:象征隐居与避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积翠湖心”主要表现了什么景象?

    • A. 湖水深邃
    • B. 湖水清澈
    • C. 湖水波涛汹涌
    • D. 湖水冰冷
  2. “人我绝时隈树石”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什么态度?

    • A. 向往繁忙
    • B. 渴望隐居
    • C. 追求财富
    • D. 享受热闹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在王维的《山居秋暝》中,也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但更侧重于对秋天的描写与感受。而释赞宁的作品则更加强调超脱与内心的宁静。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