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思亲》
时间: 2025-02-04 15:35:5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懒剌鸳鸯出绣房,攒眉长日对横塘。
梦回乡国云常白,心到东篱菊已黄。
淩鹤自鸣阴上唳,陆怀多负洞庭霜。
夜来何处寒砧急,又向西风下数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秋日的情景和思念亲人的情感。诗人懒得让鸳鸯出绣房,长时间凝望着横塘。梦中回到故乡,天空中云彩常常是白色的;心念已至东篱,菊花却已凋零。淩鹤在阴影中鸣叫,陆地上怀念的多是洞庭湖的霜冷。夜里听到寒砧声急促,西风中又是几行泪水。
注释:
- 懒剌:懒散,形容不愿意、懒得去做。
- 鸳鸯:象征着夫妻或恋人,出现在绣房中,寓意和美的家庭。
- 攒眉:皱眉,形容思虑或忧愁。
- 东篱:东边的篱笆,诗中指代秋天的菊花。
- 淩鹤:指一种鸟,可能在阴影中鸣叫,象征孤独。
- 洞庭霜:洞庭湖的霜,代表寒冷和思念。
- 寒砧:砧板,表示夜晚的孤寂和思念的急迫。
典故解析:
- 菊花:菊花在中国文化中常象征高洁和坚韧,且与重阳节有密切关系,诗中提到的“东篱菊已黄”反映了秋日的萧瑟和对故乡的眷恋。
- 淩鹤:鹤在古代常被视为长寿和高雅的象征,诗中用它的鸣叫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和悲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祖满,明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清新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与人情世态,情感真挚,语言优美。
创作背景:
《秋日思亲》创作于秋季,正值思念亲人的时节。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表达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亲人的牵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秋日的景象渲染出一种浓厚的思乡情怀,诗人以“懒剌鸳鸯出绣房”开篇,勾勒出一种悠闲却又有所不安的状态,反映了内心的矛盾和思绪的纷杂。接下来的“梦回乡国云常白”则深刻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白云常在,暗示着故乡的美好。
“心到东篱菊已黄”句中,东篱的菊花已然凋零,昭示着秋天的来临和生命的无常,加深了思乡的愁绪。“淩鹤自鸣阴上唳”一句,鹤鸣声在阴影中回荡,增添了孤独感。最后两句“夜来何处寒砧急,又向西风下数行”,描绘了夜晚的寒冷与孤寂,寒砧声急促,带来一种紧迫的思念感。
整首诗情感细腻,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与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懒剌鸳鸯出绣房:诗人因思念而懒散,不愿离开温暖的房间。
- 攒眉长日对横塘:长时间皱眉对着横塘,表现出忧虑和沉思。
- 梦回乡国云常白:梦中回到故乡,白云无尽,象征着思念的深厚。
- 心到东篱菊已黄:心灵已到故乡东篱,菊花已凋零,暗示秋日的萧瑟。
- 淩鹤自鸣阴上唳:淩鹤在阴影中鸣叫,象征孤独与凄凉。
- 陆怀多负洞庭霜:多次怀念洞庭湖的霜冷,寄托对故乡的思念。
- 夜来何处寒砧急:夜晚听到砧板声急促,反映孤寂情绪。
- 又向西风下数行:随着西风又落下几行泪水,表达深切的哀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情感与自然景象结合,以景抒情。
- 拟人:鹤鸣声似乎有情感,增加了孤独感。
- 对仗:整首诗在对偶上有较好的呼应,使语言更具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深切的思乡情感和对亲人关切的忧虑,借助秋天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鸳鸯:象征爱情与家庭的和谐美好。
- 菊花:代表着秋天与思念,寓意坚韧。
- 鹤:象征孤独与高洁。
- 寒砧:传递出夜晚的孤寂与思念的急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懒剌鸳鸯出绣房”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A. 兴奋
B. 懒散
C. 忧愁 -
“梦回乡国云常白”中的“云常白”象征着什么? A. 乡土的美好
B. 寒冷的天气
C. 未来的希望 -
诗中提到的“东篱菊已黄”意味着: A. 菊花盛开
B. 时光流逝
C. 诗人的快乐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诗词对比:
《月夜忆舍弟》与《秋日思亲》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但杜甫的作品更显悲壮,而刘祖满的诗则更为细腻柔和。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的语言艺术与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