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顶》

时间: 2025-01-26 23:44:05

闻说金刚台外地,夜灯浮上独兹峰。

老猿抱子求僧饭,闲客看人打佛钟。

下界云霞招杖屦,夕阳红翠动杉松。

风吹铎语天中落,似惜尘凡去兴浓。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闻说金刚台外地,夜灯浮上独兹峰。
老猿抱子求僧饭,闲客看人打佛钟。
下界云霞招杖屦,夕阳红翠动杉松。
风吹铎语天中落,似惜尘凡去兴浓。

白话文翻译:

听说金刚台的外面,一盏夜灯漂浮在这座孤峰上。
老猿抱着幼崽向僧人索要饭食,闲散的游客在观看撞击佛钟。
人间的云霞引来杖履,夕阳的红光和翠色在杉松间摇曳。
微风拂动寺院的钟声,似乎在惋惜尘世的繁华将要消逝。

注释:

  • 金刚台:指佛教中的一个圣地,象征着坚固与永恒。
  • 夜灯:象征着希望和引导,常用于描绘夜晚的宁静与神秘。
  • 老猿抱子:表现出母爱的细腻,暗含对生活的渴求。
  • 闲客:游人或僧侣,表示对佛教文化的向往。
  • 杖屦:杖是手杖,屦是鞋子,象征着旅途。
  • 铎语:指钟声,铃声,象征着寺庙的宁静与庄严。
  • 尘凡:指世俗的生活,表达了对尘世繁华的感慨。

典故解析:

  • 金刚:源自佛教,代表不可摧毁的力量。
  • 佛钟:寺庙中的钟声通常用于召集信徒,或用于礼佛,具有宗教意义。
  • 云霞:象征着美好的自然景象,常用于描绘诗意的场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光第,清代诗人,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诗风而著称。他的作品多以山水、佛教、人生哲理为主题,融汇了古典与个人思考。

创作背景:

《华严顶》写于清代,反映了作者在佛教圣地游历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自然美和宗教文化的敬仰。

诗歌鉴赏:

《华严顶》通过描绘金刚台外的景致,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文的深刻感悟。开篇提到的“金刚台外地”,立即引入了佛教的神圣意象,夜灯的浮现则为这一背景增添了幽静的氛围。老猿抱子求僧饭,既描绘了自然界的生动场景,也暗示了人间的生存与依赖,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理。

闲客观看佛钟,表现了人们对宗教文化的向往和思考,似乎在寻求一种心灵的慰藉。下界的云霞和夕阳的红翠,勾勒出一幅绚丽的自然画卷,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怀的交融。

最后两句“风吹铎语天中落,似惜尘凡去兴浓”,则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感慨,似乎在诉说着人生如梦,尘世繁华终将消逝的哲理,令人深思。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丰富,值得反复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闻说金刚台外地:听说金刚台外的地方,开篇引入地点,为后文的描写奠定背景。
  2. 夜灯浮上独兹峰:夜晚的灯光在孤峰上浮现,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3. 老猿抱子求僧饭:老猿抱着幼崽,向僧人乞求食物,体现出生命的脆弱与依赖。
  4. 闲客看人打佛钟:游客在观看撞击佛钟,体现出宗教文化的吸引力。
  5. 下界云霞招杖屦:人间的云霞吸引着旅行者,描绘景色的美丽。
  6. 夕阳红翠动杉松:夕阳的红色与翠绿在树间摇曳,展现出自然的色彩美。
  7. 风吹铎语天中落:风吹动钟声,钟声在空中回荡,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对世俗的惋惜。
  8. 似惜尘凡去兴浓:似乎在惋惜世俗繁华的消逝,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夜灯比作希望的象征。
  • 拟人:风吹铎语,赋予了风和钟声以情感。
  • 对仗:“老猿抱子”与“闲客看人”形成对照,增强了诗意。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对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的思考,以及对世俗繁华的感慨,折射出诗人对人生意义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刚台:象征着坚韧与不朽。
  • 夜灯:象征着希望与指引。
  • 老猿:象征着脆弱与依赖。
  • 佛钟:象征着宗教的庄严与宁静。
  • 云霞:象征着自然的美丽与灵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金刚台外地指的是哪个宗教的圣地? A. 道教
    B. 佛教
    C. 基督教
    D. 伊斯兰教

  2. “老猿抱子求僧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喜悦
    B. 依赖与生存
    C. 忧伤
    D. 愤怒

  3.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 A. 对爱情的思考
    B. 对世俗繁华的感慨
    C. 对自然的赞美
    D. 对战争的反思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但更侧重于隐逸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草的枯荣反映人生哲理,与《华严顶》在感慨人生无常的主题上有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清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