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阳八景》

时间: 2025-01-11 09:01:08

海转台阳背面宽,天开岩户扼全兰。

百三弓势射潮准,十里军声坚壁看。

云外树嵌危堞小,山腰风吼怒涛寒。

凭誇水尽朝东去,且拥南关兀坐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兰阳八景
作者: 陈淑均 〔清代〕

海转台阳背面宽,
天开岩户扼全兰。
百三弓势射潮准,
十里军声坚壁看。
云外树嵌危堞小,
山腰风吼怒涛寒。
凭誇水尽朝东去,
且拥南关兀坐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兰阳地区的壮丽景色。海面转向台阳的背面,宽阔的视野展现在眼前;空中的岩石像是开启了一扇窗户,俯瞰着整个兰阳。百三弓的势力正如箭一般,准确地射向潮水;而十里之外的军声则如坚固的城墙般壮观。云外的树木嵌在小小的山堞之中,山腰的风吼叫着,带来怒涛的寒意。自豪地看着水流向东去,便在南关静静地坐着,享受这一切的安宁。

注释:

  • 海转:海面转向的意思,指地理方位变化。
  • 台阳:指台地的阳面,代表日照充足的地方。
  • 全兰:此处指整个兰阳地区。
  • 百三弓势:形容潮水的力量如同弓箭一般。
  • 军声:指军队的声音,象征着战斗的气氛。
  • 坚壁:比喻坚固的城墙。
  • :小土堆或土墙,用于防御。
  • 凭誇:自豪地看着。
  • 兀坐安:稳重地坐着,享受安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淑均,清代诗人,其作品多以山水田园诗著称,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描绘故乡的美景。

创作背景:

《兰阳八景》创作于清代,反映了兰阳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环境。诗人在创作时,可能受到当地山水的启发,表达了他对故乡的热爱及对自然的感悟。

诗歌鉴赏:

《兰阳八景》是一首描绘兰阳美景的诗作,诗中的意象丰富,结构紧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切观察和热爱。从“海转台阳背面宽”开篇,诗人便将读者带入一个宽广而美丽的画面,仿佛可以感受到微风拂面,海浪拍岸的声音。接着,诗人通过“天开岩户扼全兰”的描写,表现了自然的雄伟与壮观,同时也暗示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百三弓势射潮准,十里军声坚壁看”,在此,诗人用弓箭的比喻,形象地展现了潮水的力量;而“军声”的描写则让人联想到战争的氛围,形成一种对比,增添了诗的层次感。随着诗句的推进,云外树木的描写,风声的咆哮,怒涛的寒意,无不在展示自然的威严与力量。

最后“凭誇水尽朝东去,且拥南关兀坐安”的句子,表现了诗人自信而安然的态度,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憧憬与向往。这首诗不仅是对兰阳美景的讴歌,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将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完美融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海转台阳背面宽:描绘了海面景观,暗示地理位置的变化。
  2. 天开岩户扼全兰:用“岩户”形象地表现出兰阳的开阔视野。
  3. 百三弓势射潮准:比喻潮水的力量,形象生动。
  4. 十里军声坚壁看:描绘军队战斗的壮观,增添了诗的气势。
  5. 云外树嵌危堞小:通过小树与山堞的对比,表现自然的壮丽。
  6. 山腰风吼怒涛寒:展现自然力量,传达寒冷的感觉。
  7. 凭誇水尽朝东去:表现诗人自豪的心情,展现希望。
  8. 且拥南关兀坐安:表达了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百三弓势”,形象地将潮水比作弓箭的力量。
  • 对仗:例如“云外树嵌”和“山腰风吼”,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风吼、怒涛等描写,赋予自然以情感。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描绘兰阳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及对自然的感悟,同时也反映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广阔与自由。
  • :象征坚固与雄伟。
  • :象征力量与变化。
  • 军声:象征壮阔与力量。
  • :象征生命与生机。
  • :象征变化与自由。
  • 南关:象征安宁与归属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是哪个地区的景色? A. 兰阳
    B. 江南
    C. 北国

  2. “百三弓势射潮准”中的“弓势”指代什么? A. 人的情感
    B. 潮水的力量
    C. 山的高大

  3. 诗人对未来的态度是? A. 忧虑
    B. 自信
    C. 无所谓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送别》 - 王维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诗词对比:

  • 《山中送别》与《兰阳八景》都表现了自然之美,但前者更多表现了离别的伤感,后者则是对故乡的热爱与自豪感。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但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观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山水诗歌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