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行途中寄钱塘亲友
施敬 〔明代〕
万里移家入瘴烟,故乡音耗若为传。
衡阳自古无来雁,况去衡阳又八千。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我千里迁徙来到这瘴气弥漫的地方,家乡的音信渐渐稀少,几乎无法传递。衡阳自古以来就没有回归的雁,更何况距离衡阳还有八千里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瘴烟:指瘴气,古人认为是由湿气和毒气引起的,常指南方潮湿地区的恶劣气候。
- 音耗:音信稀少,音信传递的频率降低。
- 衡阳:地名,位于湖南省,是古代著名的地理位置。
- 来雁:指归来的大雁,象征亲友的音信和归乡的希望。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衡阳”可以引申为对故乡的思念。古代诗人常用归雁象征思乡情,表达对家乡和亲友的向往与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施敬,明代诗人,其作品多描绘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风格上常以质朴见长。他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人们的思乡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作者南行途中,可能是在迁徙过程中思念故乡及亲友而作,表现了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及身处异乡的孤独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语言上简洁明了,情感真挚,透过生动的意象传达了诗人深切的乡愁。开篇以“万里移家入瘴烟”展现了迁徙的艰难和险恶的环境,给人一种压迫感。接下来的“故乡音耗若为传”则进一步强调了与家乡的隔绝,表达了诗人对故乡音信的渴望与无奈。
“衡阳自古无来雁”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来雁”这一意象,暗喻往日的亲友往来已成往事,渴望归乡的心情愈加浓烈。结尾的“况去衡阳又八千”则增添了孤独感,表达出与故乡的距离感,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对归途遥遥无期的感慨。
整首诗在意象上结合了自然与人文,情感上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展现了施敬深刻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万里移家入瘴烟”:形象地描绘了迁徙的艰辛,表达出身处异乡的痛苦。
- “故乡音耗若为传”:传递音信的困难,突显出对故乡的思念。
- “衡阳自古无来雁”:以归雁象征友人的缺失,暗示着乡情的疏远。
- “况去衡阳又八千”:强调距离的遥远,加深了孤独感。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结构对称,增强了音韵美感。
- 比喻:将音信的稀少比作雁的缺失,生动形象。
- 夸张:通过“万里”、“八千”显示出离乡的遥远与孤独。
主题思想:
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以及身处异乡的孤独与无奈,反映了人们对亲情和故土的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瘴烟:象征着迁徙的艰难和生存环境的恶劣。
- 故乡音:象征着亲情和联系。
- 来雁:象征着归乡的希望与失去的音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施敬是哪一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
诗中的“衡阳”指的是哪个地区?
A. 湖南省
B. 江西省
C. 湖北省
D. 广东省 -
诗中提到的“来雁”象征着什么?
A. 食物
B. 亲友的音信
C. 迁徙的困难
D. 自然景观
答案:
- C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春望》杜甫
- 《别董大》高适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南行途中寄钱塘亲友》均表达了思乡情,但前者更侧重于夜晚的孤独与思念,而后者则在迁徙中表现出对故乡的无奈与距离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诗经与古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