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偶成 石延年 〔宋代〕
力振前文觉道孤, 耻同流辈论荣枯。 动非仁义何如静, 得见机关不似无。 孔孟也宜轻管晏, 臯夔未必失唐虞。 侯王重问吾何有, 且自低心混世儒。
白话文翻译:
我努力振兴前人的文化,却感到道路孤独, 我不屑与那些世俗之人讨论荣辱兴衰。 行动若非出于仁义,还不如静止不动, 能够洞察世事,却不如无知无觉。 即使是孔孟,也应当轻视管仲和晏婴, 臯陶和夔未必就比唐尧和虞舜逊色。 当侯王再次问我有何成就时, 我宁愿低调地混迹于世间的儒者之中。
注释:
字词注释:
- 力振前文:努力振兴前人的文化。
- 觉道孤:感到道路孤独。
- 耻同流辈:不屑与那些世俗之人。
- 论荣枯:讨论荣辱兴衰。
- 动非仁义:行动若非出于仁义。
- 得见机关:能够洞察世事。
- 孔孟:孔子和孟子,儒家代表人物。
- 轻管晏:轻视管仲和晏婴,春秋时期的政治家。
- 臯夔:臯陶和夔,古代贤臣。
- 失唐虞:比不上唐尧和虞舜,古代圣王。
- 侯王重问:当侯王再次问我。
- 低心混世儒:低调地混迹于世间的儒者之中。
典故解析:
- 孔孟轻管晏:诗中提到孔孟应当轻视管晏,可能是因为管仲和晏婴虽然在政治上有成就,但在儒家看来,他们的行为未必完全符合仁义道德。
- 臯夔未必失唐虞:臯陶和夔是古代贤臣,唐尧和虞舜是古代圣王,诗中认为臯夔未必比唐虞逊色,表达了对古代贤臣的推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石延年(994-1041),字曼卿,宋代文学家、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多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对世俗荣辱的超然态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石延年在面对社会现实和个人境遇时,对自身文化追求和道德立场的反思。诗中表达了对前人文化的尊重,对世俗荣辱的超然,以及对仁义道德的坚持。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石延年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对世俗的超然态度。首联“力振前文觉道孤”表达了作者对振兴前人文化的执着,同时也感受到了这种追求的孤独。颔联“耻同流辈论荣枯”则显示了作者对世俗荣辱的超然,不屑与流俗之辈为伍。颈联和尾联通过对孔孟、管晏、臯夔、唐虞的对比,进一步强调了作者对仁义道德的坚持和对古代贤臣的推崇。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高尚的品格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力振前文觉道孤”:作者表达了对振兴前人文化的努力,但同时也感到了这种追求的孤独。
- “耻同流辈论荣枯”:作者不屑与那些世俗之人讨论荣辱兴衰,显示了对世俗的超然态度。
- “动非仁义何如静”:行动若非出于仁义,还不如静止不动,强调了仁义的重要性。
- “得见机关不似无”:能够洞察世事,却不如无知无觉,表达了对世事的洞察和对无知的向往。
- “孔孟也宜轻管晏”:即使是孔孟,也应当轻视管仲和晏婴,可能是因为管晏的行为未必完全符合仁义道德。
- “臯夔未必失唐虞”:臯陶和夔未必就比唐尧和虞舜逊色,表达了对古代贤臣的推崇。
- “侯王重问吾何有”:当侯王再次问我有何成就时,作者表达了自己的低调态度。
- “且自低心混世儒”:我宁愿低调地混迹于世间的儒者之中,显示了作者的谦逊和对世俗的超然。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孔孟与管晏、臯夔与唐虞的对比,强调了作者对仁义道德的坚持和对古代贤臣的推崇。
- 排比:诗中使用了排比句式,如“动非仁义何如静,得见机关不似无”,增强了语句的节奏感和表达的力度。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对世俗荣辱的超然态度,以及对仁义道德的坚持。通过对比和排比等修辞手法,诗中展现了作者高尚的品格和对理想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前文:指前人的文化。
- 道孤:道路孤独,指追求文化的孤独感。
- 流辈:世俗之人。
- 仁义:儒家道德的核心。
- 机关:世事的奥秘。
- 孔孟、管晏、臯夔、唐虞:古代的圣贤和政治家。
- 低心:低调的心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力振前文觉道孤”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A. 对世俗的向往 B. 对文化的孤独感 C. 对荣辱的超然 D. 对仁义的坚持
-
“耻同流辈论荣枯”中的“流辈”指的是什么? A. 古代贤臣 B. 世俗之人 C. 儒家学者 D. 政治家
-
诗中“动非仁义何如静”强调了什么? A. 行动的重要性 B. 静止的优越性 C. 仁义的重要性 D. 洞察世事的能力
-
“孔孟也宜轻管晏”中的“轻”是什么意思? A. 轻视 B. 轻松 C. 轻易 D. 轻快
-
“臯夔未必失唐虞”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 A. 臯夔比唐虞更优秀 B. 臯夔和唐虞一样优秀 C. 臯夔不如唐虞 D. 臯夔和唐虞无关
答案:
- B
- B
- C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表达了作者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世俗的超然态度。
-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官场的超然。
诗词对比:
- 石延年的《偶成》与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的超然态度,但石延年的诗更多地强调了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对仁义道德的坚持,而苏轼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石延年的多首诗作,可以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作家,有助于理解石延年诗歌的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