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馥公僧房》
时间: 2025-01-11 06:09:0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方笠枯藤衲子装,间随巢燕寄僧房。
花埋红雨当三月,城带青山入夕阳。
古寺庭虚封薜荔,荒陵碑废上牛羊。
桐阴话罢茶烟冷,又听钟声出上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僧房的宁静场景:一个戴着方笠、穿着衲衣的僧人,偶尔有燕子在这里筑巢。三月时节,春雨中花瓣飘落,城市的轮廓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特别美丽。古老的寺庙庭院空旷,墙上长满了薜荔,而荒废的陵墓上则有牛羊闲逛。我们在桐树阴下闲聊,茶水渐凉,忽然又听见钟声从高处传来。
注释:
- 方笠:一种宽边的帽子,常见于僧人或农民。
- 衲子:指僧衣,这里指穿着僧衣的人。
- 巢燕:燕子筑巢,象征春天和生机。
- 红雨:春雨,花瓣随雨飘落的景象。
- 青山:象征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 薜荔:一种藤本植物,生长在墙面。
- 荒陵碑:指被荒草覆盖的坟墓。
- 桐阴:桐树下的阴凉处。
典故解析:
此诗虽无直接引用的典故,但描写的场景和意境展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深刻思考,反映了禅宗的宁静与淡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华,清代诗人,以其清新的诗风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而闻名。其诗常反映出他对生活的感悟与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黄华游历某个僧房时,感受到了自然与人文的交融,表达了他对僧人生活的理解和敬仰。
诗歌鉴赏:
这首《宿馥公僧房》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僧房的宁静景象,展现出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敏感与对人文情怀的体悟。诗中通过“方笠枯藤衲子装”引入僧人的形象,展示了他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接着,诗人描绘了春天的景象,红雨洒落在花瓣上,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美丽,充满了生机和希望。
在“城带青山入夕阳”中,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令人心旷神怡,展现出一种恬淡的生活状态。诗的后半部分,古寺庭院的荒凉与牛羊的闲适,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流逝与无常,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回味。而最后一句“又听钟声出上方”,更是将这种恬静的气氛推向高潮,钟声既是时间的流逝,也是心灵的归处。
整首诗以清新淡雅的语言,展现出深邃的哲理,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人生命运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方笠枯藤衲子装:描绘僧人的形象,营造出一种朴素的氛围。
- 间随巢燕寄僧房:燕子在这里筑巢,象征着春天的温暖与生机。
- 花埋红雨当三月:春雨中花瓣飘落,表现出生命的短暂与美丽。
- 城带青山入夕阳:城市与青山相连,夕阳映照,展现自然的和谐美。
- 古寺庭虚封薜荔:古寺庭院空旷,墙上长满了薜荔,透露出岁月的痕迹。
- 荒陵碑废上牛羊:荒废的坟墓旁,牛羊悠闲地觅食,表现出生命的循环。
- 桐阴话罢茶烟冷:在桐树阴下闲聊,茶已凉,表现出时间的流逝。
- 又听钟声出上方:钟声响起,带来心灵的宁静与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与人文相结合,表现出生活的哲理。
- 对仗:如“花埋红雨”“城带青山”,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燕子筑巢,赋予自然以生命,产生亲切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僧人生活的理解,传达出一种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反映了对生命与时间的思考。
意象分析:
- 方笠:象征简朴生活。
- 巢燕:象征春天与生命的延续。
- 红雨:象征生命的美丽与脆弱。
- 青山:象征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 古寺:象征人文厚重与历史的沉淀。
- 钟声: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方笠”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帽子
- B. 一种花
- C. 一种动物
-
“城带青山入夕阳”中描绘的是什么样的景象?
- A. 夕阳下的城市与山
- B. 夜晚的城市
- C. 早晨的阳光
-
诗中“又听钟声出上方”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忧伤
- B. 宁静
- C. 喜悦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现了对宁静生活的思考。
- 《庐山谣》李白:描绘自然景观,表达诗人的情感。
诗词对比:
- 黄华的《宿馥公僧房》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以自然为题材,展现出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但黄华更侧重于人文与自然的结合,而王维则更加强调自然的美与孤独的情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黄华研究》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古典诗词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