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津送客登望江亭》
时间: 2025-01-11 08:08:5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沙市津头送客行,
西风江树数蝉鸣。
夕阳霭霭千山暝,
秋水迢迢双鹭明。
蔓草已芜王粲宅,
乱云长绕吕蒙营。
登临不用携尊酒,
若个能平感慨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在沙市津头送客的情景。西风吹过,江边树木间传来几声蝉鸣。夕阳的余晖洒在千山之上,映照得山峦昏暗,秋水延绵,映出双鹭的明亮身影。蔓草已经覆盖了王粲的宅邸,乱云长久地环绕着吕蒙的营地。登上高处不必携带美酒,因为谁能平抑心中的感慨呢?
注释
- 沙市津头:沙市是长江边的一处渡口,津头即渡口。
- 西风:指秋天的风,带有凉意。
- 蝉鸣:蝉鸣声象征秋天的到来。
- 霭霭:指朦胧的云雾,形容夕阳的景象。
- 迢迢:形容遥远。
- 双鹭:指两只白鹭,象征宁静与美好。
- 蔓草:指杂草,意指荒废的景象。
- 王粲:东汉末年著名的诗人,生活在沙市附近。
- 吕蒙:三国时期的将领,曾驻扎在沙市一带。
- 尊酒:指酒杯,诗人提出即使有酒也无法抚平内心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施敬,明代诗人,其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观和人生感慨,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情感。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送别场景,表达了诗人在送客时所感受到的离愁别绪。诗中融合了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与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
诗歌鉴赏
《沙津送客登望江亭》是一首抒情诗,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历史背景,表达了对离别的感伤和对往事的怀念。开篇即以“沙市津头送客行”引入,简洁明了地设定了场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接着,诗人描绘了秋天的气息,西风、蝉鸣、夕阳与秋水交融,营造出一种 melancholic 的氛围。
“蔓草已芜王粲宅,乱云长绕吕蒙营”一句则转向历史,提到王粲和吕蒙,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追忆,更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繁华的地方如今已被杂草覆盖,令人感到无奈和伤感。
结尾的“登临不用携尊酒,若个能平感慨情”更是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诗人即使在高处眺望,也无法释怀内心的感慨与惆怅,体现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认识。整体而言,诗歌以自然景色为背景,结合历史人物,形成了一幅既美丽又充满感慨的画面,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沙市津头送客行:在沙市的渡口送客,展示了送别的情景。
- 西风江树数蝉鸣:西风吹拂,江边树木间隐隐可闻蝉鸣,渲染出秋天的氛围。
- 夕阳霭霭千山暝:夕阳的光辉笼罩千山,带来了一种昏暗的感觉,突显出离别的沉重。
- 秋水迢迢双鹭明:秋水绵延,映出双鹭的身影,象征宁静与美好。
- 蔓草已芜王粲宅:王粲的宅邸已被杂草覆盖,象征着历史的荒凉。
- 乱云长绕吕蒙营:吕蒙的营地被云雾缭绕,暗示着历史的变迁。
- 登临不用携尊酒:诗人登高望远,无需携带酒杯,强调感慨之深。
- 若个能平感慨情:谁能平复内心的感慨,表达了无奈和伤感。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人情感结合,如“夕阳霭霭”暗示离别的伤感。
- 对仗:如“蔓草已芜王粲宅,乱云长绕吕蒙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描写蝉鸣、夕阳等自然元素,赋予其情感,创造生动的意境。
-
主题思想: 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感伤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又有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体现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认识。
意象分析
- 西风:象征着秋天的到来,带有凉意,预示着离别。
- 蝉鸣:秋天的声音,增添了孤寂的氛围。
- 夕阳:象征着光阴的流逝,带来感伤。
- 秋水:代表着清澈与宁静,映衬出双鹭的美丽。
- 蔓草:象征着遗忘与荒凉。
- 乱云:象征着历史的复杂与难以捉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王粲”与“吕蒙”分别是什么时期的人物?
- A. 唐代
- B. 三国时期
- C. 明代
- D. 汉代
-
诗中“夕阳霭霭千山暝”所传达的情感是什么?
- A. 喜悦
- B. 愁苦
- C. 平静
- D. 激昂
-
“登临不用携尊酒”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心情?
- A. 渴望
- B. 愤怒
- C. 无奈
- D. 快乐
答案:
- B. 三国时期
- B. 愁苦
- C. 无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王勃
- 《月下独酌》 - 李白
诗词对比:
- 比较施敬的《沙津送客登望江亭》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两首诗都涉及送别的主题,但施敬更侧重于自然景物与历史人物的结合,而王勃则强调友情与离别的情感。施敬的语言更为细腻,意境更为悠远,而王勃则更具豪情与气势。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相关书籍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学习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