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兴八首 其七》
时间: 2025-04-28 08:44:5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兴八首 其七 李东阳 〔明代〕
瓮山西望接平坡,匹马双童几度过。 十载衣冠朋旧少,五更风雨梦魂多。 湖边渔榜惊鸥鸟,树里僧房隐薜萝。 飞尽桃花还燕子,一年春事竟如何。
白话文翻译:
从瓮山向西望去,连接着平坦的山坡,我和我的小童骑着马多次经过这里。 十年来,穿着衣冠的朋友和旧识越来越少,而在五更时分,风雨中的梦境却越来越多。 在湖边,渔船的桨声惊起了鸥鸟,树丛中的僧房隐藏着薜荔和女萝。 桃花已经凋谢,燕子归来,这一年的春光又将如何度过呢?
注释:
- 瓮山: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诗人常去的地方。
- 平坡:平坦的山坡。
- 匹马双童:指诗人和他的小童骑马。
- 衣冠:指士人、官员的装束,这里代指朋友和旧识。
- 五更:古代计时法,指凌晨三点到五点。
- 梦魂:梦境。
- 渔榜:渔船的桨声。
- 薜萝:薜荔和女萝,两种植物,常用来形容隐士的居所。
- 桃花:春天的象征。
- 燕子:春天的象征,燕子归来表示春天来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明代文学家、政治家。他是明代中期的文坛领袖,其诗文风格清新自然,尤以诗见长。他的诗歌多抒发个人情感,反映社会现实,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东阳《春兴八首》中的第七首,创作于明代中期。诗中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和个人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友情变迁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春天的景色为背景,通过对比自然景物的变化和人事的变迁,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友情淡薄的感慨。诗中“瓮山西望接平坡”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水画面,而“十载衣冠朋旧少”则反映了诗人对友情的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后两句通过对湖边渔船和树里僧房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宁静与隐逸的氛围。最后,“飞尽桃花还燕子”一句,以春天的循环往复,暗示了生命的无常和岁月的流转,表达了对春光易逝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瓮山西望接平坡”:描绘了诗人从瓮山向西望去的景色,平坦的山坡连接着远方,营造出一种开阔的视野。
- “匹马双童几度过”:诗人回忆起自己和小童骑马多次经过这里的情景,增添了一丝怀旧的情感。
- “十载衣冠朋旧少”: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十年中朋友和旧识逐渐减少的感慨,反映了人事的变迁。
- “五更风雨梦魂多”:在五更时分,风雨中的梦境频繁出现,暗示了诗人内心的不安和忧虑。
- “湖边渔榜惊鸥鸟”:湖边的渔船桨声惊起了鸥鸟,这一细节增添了诗中的生动感。
- “树里僧房隐薜萝”:树丛中的僧房隐藏着薜荔和女萝,营造出一种隐逸和宁静的氛围。
- “飞尽桃花还燕子”:桃花凋谢,燕子归来,春天的循环往复,暗示了生命的无常和岁月的流转。
- “一年春事竟如何”:诗人对这一年的春光如何度过表示感慨,表达了对春光易逝的无奈。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和人事的变迁进行对比,强化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友情淡薄的感慨。
- 象征:桃花和燕子作为春天的象征,暗示了生命的循环和岁月的流转。
- 拟人:“飞尽桃花还燕子”中的“飞尽”和“还”赋予了桃花和燕子以人的行为,增强了诗的形象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时光流逝和友情淡薄。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和对个人感慨的抒发,诗人表达了对岁月无情和人事变迁的深刻感受。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瓮山、平坡:描绘了宁静的山水画面。
- 匹马双童:增添了怀旧的情感。
- 衣冠朋旧:反映了人事的变迁。
- 五更风雨:暗示了内心的不安和忧虑。
- 渔榜、鸥鸟:增添了诗中的生动感。
- 僧房、薜萝:营造了隐逸和宁静的氛围。
- 桃花、燕子:象征了春天的循环和岁月的流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瓮山西望接平坡”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A. 开阔的视野 B. 狭窄的山谷 C. 繁忙的市集 D. 荒凉的沙漠
-
“十载衣冠朋旧少”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A. 对友情的怀念 B. 对财富的渴望 C. 对权力的追求 D. 对战争的厌恶
-
“飞尽桃花还燕子”中的“飞尽”和“还”分别象征了什么? A. 生命的结束和开始 B. 春天的凋谢和归来 C. 友情的淡薄和重逢 D. 战争的结束和和平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以春天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时局和人生的感慨。
- 王维《鸟鸣涧》:描绘了宁静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李东阳《春兴八首》与杜甫《春望》:两者都以春天为背景,但李东阳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友情和时光流逝的感慨,而杜甫的诗则更多地反映了时局和人生的忧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李东阳诗集》:收录了李东阳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其诗歌风格和主题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古代诗歌的详细解析和鉴赏,有助于深入理解李东阳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