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山怨》
时间: 2025-01-25 22:49:0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绵山怨 李东阳 〔明代〕
君侯恩重翻为仇, 不如放作山中囚。 君侯有臣一非少, 贪天之徒但自保。 臣心见如不见君, 谁言如死非君恩。 今辰何辰夕何夕, 留与千年作寒食。
白话文翻译:
君侯的深厚恩情反而变成了仇恨, 不如让我成为山中的囚徒。 君侯手下并非没有忠诚的臣子, 但那些贪图天命的人只顾自己保命。 臣子的心即使看不见君王, 谁又能说像死一样不是君王的恩赐呢? 今天是什么日子,晚上又是什么晚上, 留下的只是千年后的寒食节。
注释:
- 君侯:古代对贵族或高级官员的尊称。
- 翻为仇:转变为仇恨。
- 山中囚:比喻隐居或被放逐。
- 贪天之徒:指那些贪图天命、权位的人。
- 自保:只顾自己保全。
- 臣心见如不见君:臣子的心即使看不见君王,也依然忠诚。
- 如死非君恩:即使像死一样,也是君王的恩赐。
- 今辰何辰夕何夕:今天是什么日子,晚上又是什么晚上,指时间的流逝。
- 寒食:寒食节,古代清明节前一天,禁火冷食,纪念介子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东阳(1447-1516),明代文学家、政治家,字宾之,号西涯,江西南昌人。他官至礼部尚书,是明代中期的文坛领袖之一,诗文风格清新自然,尤以诗见长。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个人情感,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创作背景: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君王恩情的复杂情感,以及对忠诚与背叛的深刻思考。诗中,作者通过对比君侯的恩情与仇恨,以及臣子的忠诚与贪图天命之徒的自保,展现了对忠诚与背叛的深刻洞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君侯恩情的复杂情感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忠诚与背叛的深刻思考。诗中,“君侯恩重翻为仇”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君王恩情的矛盾心理,恩情深厚却转化为仇恨,这种情感的转变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挣扎与痛苦。“不如放作山中囚”则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宁愿隐居山中,也不愿面对复杂的政治斗争。后文通过对臣子忠诚与贪图天命之徒的自保的对比,强调了忠诚的可贵与背叛的可耻。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通过对忠诚与背叛的深刻洞察,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君侯恩重翻为仇”:君侯的深厚恩情反而变成了仇恨,表达了作者对君王恩情的矛盾心理。
- “不如放作山中囚”:表达了作者宁愿隐居山中,也不愿面对复杂的政治斗争。
- “君侯有臣一非少”:君侯手下并非没有忠诚的臣子,强调了忠诚的存在。
- “贪天之徒但自保”:那些贪图天命的人只顾自己保命,揭示了背叛者的自私。
- “臣心见如不见君”:臣子的心即使看不见君王,也依然忠诚,强调了忠诚的坚定。
- “谁言如死非君恩”:即使像死一样,也是君王的恩赐,表达了作者对君王恩情的复杂感受。
- “今辰何辰夕何夕”:今天是什么日子,晚上又是什么晚上,指时间的流逝。
- “留与千年作寒食”:留下的只是千年后的寒食节,表达了作者对忠诚的永恒纪念。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君侯恩情与仇恨、臣子忠诚与贪图天命之徒的自保的对比,强调了忠诚与背叛的差异。
- 比喻:“不如放作山中囚”比喻隐居或被放逐,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愿望。
- 反问:“谁言如死非君恩”通过反问强调了作者对君王恩情的复杂感受。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君侯恩情的复杂情感的描绘,以及对忠诚与背叛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诗中,作者通过对忠诚与背叛的对比,强调了忠诚的可贵与背叛的可耻,表达了对忠诚的永恒纪念。
意象分析:
- 山中囚:比喻隐居或被放逐,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愿望。
- 寒食:寒食节,古代清明节前一天,禁火冷食,纪念介子推,表达了作者对忠诚的永恒纪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君侯恩重翻为仇”表达了作者对君王恩情的什么心理? A. 感激 B. 矛盾 C. 厌恶 D. 无感
- “不如放作山中囚”中的“山中囚”比喻什么? A. 隐居 B. 被放逐 C. 囚禁 D. 自由
- 诗中“贪天之徒但自保”揭示了什么? A. 忠诚 B. 背叛 C. 勇敢 D. 无私
- “留与千年作寒食”中的“寒食”指的是什么节日? A. 清明节 B. 端午节 C. 中秋节 D. 春节
答案:1. B 2. A 3. B 4.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忠诚的思考。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对古原草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感慨和对忠诚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与李东阳《绵山怨》:两者都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忠诚的思考,但杜甫的诗更加直接和激烈,而李东阳的诗则更加含蓄和深沉。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诗别裁集》:收录了李东阳的诗歌,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明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有助于理解李东阳诗歌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