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 题杜牧之赠张好好诗墨迹卷》
时间: 2025-01-11 12:59:5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扬州慢 题杜牧之赠张好好诗墨迹卷
作者:张伯驹
秋碧传真,戏鸿留影,黛螺写出温柔。
喜珊瑚网得,算筑屋难酬。
早惊见人间尤物,洛阳重遇,遮面还羞。
等天涯迟暮,琵琶湓浦江头。
盛元法曲,记当时诗酒狂游。
想落魄江湖,三生薄幸,一段风流。
我亦五陵年少,如今是梦醒青楼。
奈腰缠输尽,空思骑鹤扬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美丽画面,像是湖面上戏水的鸿雁,清澈的秋色展现出温柔的气息。虽然我欣喜于得到的珊瑚网,但却明白建造房屋是难以实现的期望。早晨我惊艳于那位绝世佳人的美丽,曾在洛阳重逢,羞涩地掩面而退。等到人生的迟暮,我在湓浦江头弹琵琶。回忆起盛元时期的音律,想起当时与友人诗酒狂欢的时光。想起自己曾经的落魄江湖,三生三世的薄幸,以及那一段风流韵事。我曾是五陵年少,如今却在青楼中醒悟,奈何腰包已空,只能空想骑鹤去扬州。
注释:
- 秋碧:指秋天的碧蓝天空。
- 戏鸿:戏水的鸿雁,形象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色。
- 黛螺:形容女子的眉眼,温柔妩媚。
- 珊瑚网: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机缘。
- 洛阳:古都,象征着美丽与繁华。
- 琵琶湓浦江头:指在湓浦江边弹奏琵琶,营造出一种悠长的回忆。
- 五陵年少:形容年轻潇洒的年少时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伯驹(1897-1966),字宗璞,号伯驹,现代著名书法家、画家与文物鉴定专家,曾任职于故宫博物院。其艺术风格兼收并蓄,尤其对古代诗词有深厚的造诣。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是在张伯驹对杜牧的赞美与怀念中创作的,表达了对往昔岁月的追忆与感慨,既有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也有对人生无常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扬州慢》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美好时光与人生无常的感慨。开头的“秋碧传真,戏鸿留影”描绘了一个秋天的美丽景象,给人以清新、宁静之感,随后用“黛螺写出温柔”来隐喻女子的美丽,表达了对美的向往和欣赏。随着诗意的发展,诗人回忆起曾经的相遇与欢愉,尤其是“早惊见人间尤物,洛阳重遇,遮面还羞”的情节,反映了对美丽爱情的憧憬与渴望。
诗中多次提及的“骑鹤扬州”则象征着一种理想化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然而在现实中却是“奈腰缠输尽”的无奈与失落。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爱情与人生产生的思考,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深刻反思,流露出一丝愁苦与无奈,也让人感受到人生的短暂与珍贵。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秋碧传真:描绘秋天的天空,色彩鲜明,表现出一种宁静的美感。
- 戏鸿留影:鸿雁在水面上戏耍,留下美丽的倒影,象征着美好瞬间的留存。
- 黛螺写出温柔:用“黛螺”来形容女子的眼眉,增添了温柔的气息。
- 算筑屋难酬: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期许与现实的落差。
- 早惊见人间尤物:在晨光中惊艳于女子的美丽,反映出初见的惊艳感。
- 遮面还羞:对美好事物的羞涩与珍惜。
- 琵琶湓浦江头:江边弹琴,带有淡淡的忧伤与怀旧。
- 三生薄幸,一段风流:对过往风流韵事的感叹,感情的复杂与无奈。
- 梦醒青楼:象征着理想与现实的反差,醒来后只剩下空虚。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女子的美丽比作自然景物,生动形象。
- 拟人:描绘自然景物时赋予其感情,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 对仗:上下句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揭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反映出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秋碧:象征宁静与美好的自然景象。
- 鸿雁:寓意自由与远方。
- 珊瑚网:象征美好机缘与事物的珍贵。
- 琵琶:表达情感与抒发内心的方式。
- 扬州:象征着理想、梦幻与人间的美好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杜牧
B. 张伯驹
C. 李白
D. 白居易 -
“黛螺写出温柔”中的“黛螺”指的是?
A. 一种动物
B. 妇女的眉眼
C. 秋天的景色
D. 一种乐器 -
“奈腰缠输尽”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富有的快乐
B. 对理想生活的失落
C. 对爱情的期待
D.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牧的《秋夕》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白居易的《琵琶行》
诗词对比:
- 杜牧《秋夕》:同样描绘秋天的景色,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但更直接地反映了对人生短暂的忧虑。
- 李清照《如梦令》:以女性的视角表现情感,情感细腻,类似于张伯驹对美的追忆,但情感基调更为柔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张伯驹文集》
这些书籍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诗词的魅力与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