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银瓮烂生光,盘龙绣袱香。但知从内出,不省赐何王。
白话文翻译:
银制的酒坛散发出耀眼的光芒,盘龙图案的绣袱散发着芬芳的香气。只知道这些美好的事物是从里面流出的,却不知道这些恩赐是给予了哪位王者。
注释:
字词注释:
- 银瓮:指用银制成的酒坛。
- 烂生光:光彩夺目,光芒四射。
- 盘龙:龙的形状,形象复杂,常见于古代装饰。
- 绣袱:绣制的包袱,常用于盛放物品。
- 赐:恩赐,给予。
- 王:指君主或王者。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银瓮”和“盘龙”都是古代奢华物品的象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富贵。诗人通过此类意象,表达对物质享受的思考,同时引发对权力和恩赐的思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梦阳,明代诗人,以其诗歌的豪放与清新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和社会风貌,常有隐喻和哲理深意。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经济繁荣,奢华生活成为一部分人追求的目标。诗人通过对美物的描写,反映了对现实的观察与思考。
诗歌鉴赏:
《东华门偶述》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华丽的物品,展现了诗人对奢华生活的感慨与思索。诗的开头“银瓮烂生光”通过色彩与光影的运用,营造出一种富丽堂皇的氛围,接着“盘龙绣袱香”进一步强化了视觉与嗅觉的享受,仿佛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份繁华。然而,诗的最后两句却突然转向,问“但知从内出,不省赐何王”,这不仅是对华丽物品来源的疑问,更深层的则是对权力与恩赐的思考。诗人似乎在质疑,这些美好的事物究竟是哪个王者的恩赐?这样的反思让整首诗多了一份哲理的深度,显现出诗人对当时社会的敏锐洞察与思考,表现出对物质享受的无奈与对权力游戏的反思,达到了一种情感的升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银瓮烂生光”:描绘了银色酒坛的光辉,表现了奢华。
- “盘龙绣袱香”:形象化地展示了装饰华丽、散发香气的绣袱,增强了视觉和嗅觉的参与感。
- “但知从内出”:表达出对美好事物来源的疑惑,暗示了内心的探寻。
- “不省赐何王”:直指权力与恩赐的关系,表明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奢华物品比作光辉与芬芳,增强感官感受。
- 对仗:诗中“银瓮”与“盘龙”形成对比,增强了音韵的和谐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奢华物品的描绘,表达了对物质享受的思考与对权力游戏的反思,展现出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与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银瓮:象征财富与奢华。
- 盘龙:象征权力与尊贵。
- 香气:象征生活的享受与美好。
这些意象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富贵,也引发了对权力与物质享受的思考,代表了古代文人对权力、财富的复杂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银瓮”主要象征什么? A. 贫穷
B. 财富与奢华
C. 普通生活 -
“盘龙绣袱香”中“绣袱”指的是什么? A. 一种食物
B. 一种装饰品
C. 一种器具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对美好事物的赞美
B. 对权力与恩赐的反思
C. 对生活的无奈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李梦阳的《东华门偶述》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展示了对美好事物的描绘,但李梦阳更关注物质与权力的关系,而王之涣则更多表现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与人生哲理的思考,体现了两者不同的主题与风格。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李梦阳研究论文集
- 《明代诗人李梦阳的生平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