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日过山庄》
时间: 2025-04-27 13:05:3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背依丛竹面清溪,
茅屋萧疏类瀼西。
儿子社钱无用觅,
田家秋酿且相携。
梁间已去将雏燕,
阶下新行傍母鸡。
一束荆薪兼蕴火,
不愁山路夜归迷。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述了一处依山傍水的小村庄,屋后有丛竹,前面是清澈的溪流,茅屋虽然稀疏,却宛如瀼西的风景。孩子们在社日时找社钱,田里的农家正在酿造秋酒,大家一起相聚。屋梁上的雏燕已经飞走,阶下的小鸡在母鸡的身边走动。一束荆条燃起了火光,夜晚回家的路上再也不怕迷路。
注释
- 社日:农历二月初二,也称“社日”,是古代祭社的日子,农民在这天祭祀土地神。
- 社钱:社日时用于祭祀的银钱,象征着丰收与祈求。
- 秋酿:指农家在秋天酿造的美酒。
- 雏燕:指刚刚孵化的小燕子,寓意着生机和希望。
- 荆薪:荆条的干燥枝条,可用作柴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稼竳,明代诗人,生于浙江,擅长山水田园诗,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闻名。其作品多描绘乡村田园生活,反映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平淡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社日过山庄》写于诗人乡村游历之时,正值社日,体现了农家生活的宁静与和谐美好。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和村庄生活,反映了当时明代农村的淳朴与安宁。
诗歌鉴赏
《社日过山庄》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宁静的乡村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诗的开头“背依丛竹面清溪”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诗人将目光投向生活的细节,诸如孩子们在社日时的欢声笑语,田家秋酿的温馨场景,以及雏燕与母鸡的生活画面,这些细腻的描写使整个场景生动而真实。
诗中,诗人巧妙地运用对比,表现出生活的宁静与美好。“儿子社钱无用觅”一句,既体现了对祭祀的淡然,也反映了乡村人们对物质的淡泊追求。最后两句关于荆薪与夜归的描写,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和不惧艰难的坚定信念。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更传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与向往,流露出一种淡然的生活哲学,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背依丛竹面清溪:描述了小屋的地理位置,背后有竹林,面前是清澈的溪水,表现了自然的优美。
- 茅屋萧疏类瀼西:茅屋虽少,却与瀼西的景象相似,突显乡村的朴素与宁静。
- 儿子社钱无用觅:孩子们在社日寻找社钱,展示了他们的天真无邪。
- 田家秋酿且相携:农家在秋天酿酒,大家团聚,体现了人际关系的亲密。
- 梁间已去将雏燕:屋梁上的小燕子已飞走,象征着成长与离别。
- 阶下新行傍母鸡:小鸡在母鸡身旁,表现了生活的温馨。
- 一束荆薪兼蕴火:荆条柴火的温暖,象征安稳与希望。
- 不愁山路夜归迷:表达了对未来的信心,不再害怕夜归的迷惘。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村庄的茅屋比作瀼西的环境,增强了画面的意象。
- 对仗:如“背依丛竹面清溪”,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小鸡与母鸡的描写,使得自然与生活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自然和乡村生活的热爱,反映了人们对安宁生活的向往,以及在简单生活中找到的幸福与满足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丛竹:象征着自然的繁茂与宁静。
- 清溪:代表了纯净与流动的生命力。
- 茅屋:体现了乡村的朴素与温暖。
- 雏燕:象征着希望与成长。
- 荆薪:象征着温暖与光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社日”是指哪个节日? A. 春节
B. 中秋节
C. 农历二月初二
D. 端午节 -
“一束荆薪兼蕴火”中“荆薪”指的是什么? A. 柴火
B. 食物
C. 工具
D. 装饰品 -
本诗的主题主要是什么? A. 城市生活
B. 战争
C. 田园生活与自然
D. 哀伤与离别
答案
- C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吴稼竳《社日过山庄》与陶渊明《桃花源记》均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但《桃花源记》更侧重于理想化的乌托邦,而《社日过山庄》则描绘了真实的乡村生活场景,体现了朴实的美。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田园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