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再宿安茂卿西林次陈性甫韵却寄》

时间: 2025-02-04 15:27:41

丛林合沓隐丹邱,还指松头倚画楼。

兰桨共移明月夜,绮窗遥对乳峰秋。

阶前蟋蟀寒偏急,池上芙蓉晚更幽。

寄语陈遵莫投辖,春来还拟复同游。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夜再宿安茂卿西林次陈性甫韵却寄
作者:华仲亨

丛林合沓隐丹邱,还指松头倚画楼。
兰桨共移明月夜,绮窗遥对乳峰秋。
阶前蟋蟀寒偏急,池上芙蓉晚更幽。
寄语陈遵莫投辖,春来还拟复同游。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寂静的秋夜,诗人在安茂卿的西林中再次宿留,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期待。丛林重重叠叠,遮掩着丹丘,指向松树的头顶,依偎在画楼旁。兰桨轻轻摇划着明月之夜,绮丽的窗前遥望着乳白色的峰峦。台阶前蟋蟀的鸣叫声在寒意中更加急促,池塘上的芙蓉花在晚秋时分显得更加幽静。寄语给陈遵,希望他不要再拘束,春天来时还想再次一起游玩。

注释

  • 丛林:指树林,意指环境幽静。
  • 丹邱:传说中的山丘,象征着隐秘与美好。
  • 兰桨:指用兰木制成的船桨。
  • 绮窗:美丽的窗户,代表着窗外的美景。
  • 乳峰:形容山峰如乳白色,柔和而美丽。
  • 蟋蟀:一种昆虫,常用来象征秋天的寒冷。
  • 芙蓉:指荷花,象征着清幽雅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华仲亨是明代著名的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而著称。他的诗歌常常融合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展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秋夜,诗人在安茂卿的西林中住宿,受环境的启发,将对友人的思念与自然的美景结合在一起,表达了深厚的友情和对未来重聚的期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寂与思念之情。开篇通过“丛林合沓隐丹邱”描绘出秋夜的静谧,丛林的重重叠叠让人感受到一种隐秘的美,仿佛这里是一个世外桃源。接着“兰桨共移明月夜”的描写,增添了诗的动感,月光下的水面和缓的桨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浪漫的氛围。整首诗通过对季节变化的细致观察,展现出秋天的凄美与对友人的思念,尤其是最后两句,既表达了对友人的寄语,也暗含着对未来重聚的期盼,情感深厚而真挚。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丛林合沓隐丹邱”:描绘出密林环绕,隐秘的山丘,表现了幽静的环境。
  • “还指松头倚画楼”:指向松树顶端,依靠在画楼旁,暗示一种悠闲的状态。
  • “兰桨共移明月夜”:描写在明月夜中划船的景象,传达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夜晚。
  • “绮窗遥对乳峰秋”:窗外遥望乳峰,秋意愈加浓厚,增添了诗意。
  • “阶前蟋蟀寒偏急”:蟋蟀的鸣叫声显得更加急促,传达出秋天的寒意。
  • “池上芙蓉晚更幽”:池塘中的芙蓉花在晚秋中显得更加幽静,增强了孤寂的感觉。
  • “寄语陈遵莫投辖”:寄语朋友陈遵,希望他不要拘束。
  • “春来还拟复同游”:期待春天再相聚游玩,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

修辞手法:全诗运用了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美好的氛围。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期待,传达出一种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重聚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丛林:象征着自然的美好与孤独。
  • 明月:象征着宁静与思念。
  • 蟋蟀:象征着秋天的寒冷与孤寂。
  • 芙蓉:象征着清幽与高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杜甫
    • C) 华仲亨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蟋蟀”象征着什么?

    • A) 春天的生机
    • B) 秋天的寒冷
    • C) 夏天的热闹
    • D) 冬天的寂静
  3. 诗中“春来还拟复同游”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未来的恐惧
    • B) 对友人的思念与期待
    • C) 对秋天的向往
    • D) 对孤独的接受

答案

  1. C) 华仲亨
  2. B) 秋天的寒冷
  3. B) 对友人的思念与期待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李白的《月下独酌》同样表达了在月夜下的孤独与思念,但更加强调个人的情感与酒的陪伴。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则在月夜中表现出对兄弟的深切思念,与华仲亨的友情主题相呼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
  • 《华仲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