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暮贫甚戏书》

时间: 2024-09-19 21:16:08

阿堵元知不受呼,忍贫闭户亦良图。

曲身得火才微直,槁面持杯秪暂朱。

食案阑干堆苜蓿,褐衣颠倒著天吴。

谁知未减麤豪在,落笔犹能赋两都。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岁暮贫甚戏书
阿堵元知不受呼,
忍贫闭户亦良图。
曲身得火才微直,
槁面持杯秪暂朱。
食案阑干堆苜蓿,
褐衣颠倒著天吴。
谁知未减麤豪在,
落笔犹能赋两都。

白话文翻译:

在岁末的贫困中随意写下几句,
那物件真知道不应召唤,
忍受贫穷闭门不出也是一种良策。
我弯下身子才得着微弱的火光,
脸色枯槁手中只端着一杯酒。
桌案上堆满了苜蓿,
身穿褐衣倒也显得像天吴。
谁知我的豪情并未减退,
落笔间仍能写出两座都城的诗篇。

注释:

  • 阿堵:指一切物品,这里指代诗人身边的物品。
  • 忍贫:忍受贫穷。
  • 闭户亦良图:闭门不出也是一种好的打算。
  • 曲身得火:弯下身子才能得到微弱的火光。
  • 槁面:脸色枯槁。
  • 持杯秪暂朱:手中持酒杯,酒色只是一点红。
  • 食案阑干:餐桌的边沿。
  • 褐衣颠倒著天吴:穿着褐色衣服,形象颓废。
  • 麤豪:豪情壮志。
  • 赋两都:写出两座都城的诗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词人和散文家。他一生经历了许多政治风波,致力于国家的复兴,诗风豪放,作品多表达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关怀。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陆游晚年,正值国家动荡和个人贫困之时。诗中表现出他在艰苦环境中仍不屈服的精神,体现了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诗歌鉴赏:

陆游的《岁暮贫甚戏书》是一首表现个人困境与精神追求的诗歌。通过简朴的生活场景,诗人展现了自己在困苦中依然保持的豪情与创作热情。诗的开头以“阿堵元知不受呼”点明了他身处的困境,尽管物质匮乏,但他仍然在忍受贫穷的状态下,选择闭门不出,以此作为一种自我保护和生存策略。

诗中“曲身得火才微直”生动地描绘了他在微弱的火光下的艰难生活状态。尽管生活贫困,但“槁面持杯秪暂朱”一句,显示了他对生活的小小享受,哪怕只有一杯酒。他用“食案阑干堆苜蓿”展示了他生活的简单与清贫,这种简朴的生活却没有减弱他的抱负和理想。

最后两句“谁知未减麤豪在,落笔犹能赋两都”更是点睛之笔,表达了诗人即使在艰难的境遇中,心中依旧保持着对理想与创作的热情。这种精神的坚持与不屈,正是陆游个性的重要体现。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阿堵元知不受呼:表达周围的物品虽多,自己却无法得到帮助。
  2. 忍贫闭户亦良图:强调在困境中选择隐忍,闭门不出反而是一种聪明的选择。
  3. 曲身得火才微直:生活的艰难使得他只能弯下身体,才能获得微弱的火光,象征着生存的窘迫。
  4. 槁面持杯秪暂朱:描述诗人面容枯槁,手中举着一杯酒,象征着他对生活的微薄享受。
  5. 食案阑干堆苜蓿:生活的简单与清贫,展示了他的生活现状。
  6. 褐衣颠倒著天吴:用褐色衣服的形象展现出他生活的潦倒。
  7. 谁知未减麤豪在:表达他内心的豪情依旧未减,尽管外在环境艰难。
  8. 落笔犹能赋两都:仍能创作出高水平的诗作,彰显了艺术家的不屈精神。

修辞手法:诗中通过对比、拟人等手法,展现了生活的艰辛与精神的高昂。比如“槁面持杯”通过形象化的描写,突显了诗人面临的困境。

主题思想:全诗围绕着在贫困和困境中,诗人依然保持的创作热情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展示了陆游在逆境中的乐观态度和坚韧不拔的个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贫困:象征生活的艰难与无奈。
  • :温暖与希望的象征,代表生存的希望。
  • :微薄快乐的象征,虽然生活艰难,仍有小确幸。
  • 苜蓿:简单的生活,代表着朴素与真实的生活状态。
  • 褐衣:象征着落魄与生活的艰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阿堵”指代什么? A. 朋友
    B. 物品
    C. 家庭
    D. 国家

  2. 诗人选择“闭户”是为了? A. 逃避现实
    B. 自我保护
    C. 享受生活
    D. 寻找灵感

  3. “曲身得火才微直”这句表达了什么? A. 生活的舒适
    B. 生活的窘迫
    C. 生活的富裕
    D. 生活的快乐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现了在困境中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关注。
  • 白居易的《琵琶行》:展示了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的交融。

诗词对比: 对比陆游与杜甫,两者都在艰难的环境中坚持创作,但陆游更侧重于个人的精神追求,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社会的苦难与国家的命运。陆游的豪情与乐观,和杜甫的沉痛与悲情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陆游全集》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