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暝色下沧洲,舟行近夹沟。
樵归争唤渡,渔唱忽惊鸥。
古墓侵沙岸,居人傍驿楼。
留城应在望,欲访赤松游。
白话文翻译:
在暮色笼罩下的沧洲,船只缓缓驶近夹沟。
樵夫归来急于呼喊渡船,渔夫的歌声忽然惊起了海鸥。
古墓逐渐被沙滩侵蚀,居住的人家靠近驿楼。
留城应该就在望,我想去拜访赤松山的游人。
注释:
- 暝色:指傍晚的昏暗色彩。
- 沧洲:指水边的洲滩。
- 夹沟:指夹在两岸之间的水道。
- 樵:砍柴的人。
- 争唤渡:指樵夫们急于呼喊渡船过河。
- 渔唱:渔夫的歌声。
- 鸥:海鸥,一种鸟类。
- 古墓:古代的坟墓。
- 侵沙:被沙滩侵蚀。
- 傍:靠近。
- 驿楼:古代供旅人休息的驿站。
- 留城:留城,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城市名。
- 赤松游:赤松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郑珞,明代诗人,出身于书香门第,性格豪放,善于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怀。他的诗作常常结合个人的游历感受,对山水的描绘精细入微。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郑珞游历之际,描绘了他在夹沟道中所见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活动,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游历的向往。
诗歌鉴赏:
《夹沟道中》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的古诗。整首诗在意境上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生动的气氛。开头两句描写了傍晚时分的沧洲,诗人通过“暝色”与“舟行”两个意象,呈现出一种静谧的自然景象。随着樵夫的归来和渔夫的歌唱,诗中开始流动起生活的气息,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第三四句则转向人文的描绘,古墓和驿楼的出现,暗示了这片土地的历史悠久与人文积淀。在这幅画面中,诗人表现出对留城的向往,渴望去访赤松山的游人,结尾不仅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向往,也引发读者的共鸣,使人感受到一种游历的渴望。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理解,既有对美的欣赏,也有对生活的思考,体现了明代诗人对传统文化与自然的敬仰。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暝色下沧洲:描绘傍晚时分,水面逐渐暗下来的景象。
- 舟行近夹沟:小舟缓缓航行,逐渐接近水道的夹缝。
- 樵归争唤渡:樵夫们回家急于呼唤渡船,表现了生活的忙碌。
- 渔唱忽惊鸥:渔夫的歌声打破了宁静,惊飞了海鸥,描绘出动静结合的画面。
- 古墓侵沙岸:古墓被沙滩慢慢侵蚀,暗示时光的流逝。
- 居人傍驿楼:居住的人家靠近驿站,体现出人们的生活环境。
- 留城应在望:留城就在眼前,表达了对目的地的期待。
- 欲访赤松游:想要去拜访赤松山的游人,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舟行近夹沟”与“樵归争唤渡”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渔夫的歌声“惊鸥”,赋予了自然以生命,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思考,以及对游历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景。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暝色:象征着宁静与思考的时刻。
- 舟:象征着旅程与探索。
- 樵:代表着劳动和生活的节奏。
- 鸥:象征着自由与自然的灵动。
- 古墓:暗示历史与时间的流逝。
- 驿楼:象征着人文交流的场所。
- 赤松游:代表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樵归争唤渡”中的“樵”是指什么? A. 渔夫
B. 砍柴的人
C. 商人 -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的“赤松游”是指什么? A. 一种植物
B. 一位诗人
C. 游览的地点 -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A. 对历史的思考
B. 对自然与人文的赞美
C. 对城市的向往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早发白帝城》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郑珞的《夹沟道中》和王维的《鹿柴》均描绘了自然景色,但郑珞更注重人与自然的互动,而王维则强调了自然的静谧与孤独。两者在意境和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的审美取向。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郑珞研究》
- 《古代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与人生:古诗词的情感与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