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平乐(向伯恭韵木犀)
作者:韩璜 〔宋代〕
秋光如水。酿作鹅黄蚁。
散入千岩佳树里。惟许修门人醉。
轻钿重上风鬟。
不禁月冷霜寒。
步障深沉归去,依然愁满江山。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光景宛如水般柔和,酿成了淡淡的鹅黄色。
这光景散布在千山万树之中,唯有修行的人才能在此醉心享受。
轻盈的钿子在风中摇曳,
不禁让人感受到月光的寒冷和霜的清冷。
在这深沉的夜色中归去,却依然满心愁苦,难以忘怀这片江山。
注释:
字词注释:
- 秋光如水:指秋天的光景柔和而清澈。
- 酿作鹅黄蚁:比喻秋光的色彩如同鹅黄的蜜蚁,是一种温暖的色调。
- 修门人:指修道之人,隐喻那些专注于内心修行的人。
- 轻钿重上风鬟:形容轻盈的饰物在风中飘动,表现出一种灵动的美。
- 步障:指行走的障碍,暗示夜色的深沉和归途的艰难。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修门人”可以联想到道教文化,强调一种隐逸的生活方式,表现出对世俗的超脱和对内心修养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璜(约960年-约1030年),字子明,号君山,宋代词人,擅长小令,风格婉约,情感细腻,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及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秋天,作者在感受秋天的美丽时,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尤其是在独处时对内心的感悟和对江山的眷恋。
诗歌鉴赏:
《清平乐(向伯恭韵木犀)》是一首充满秋意的词作,韩璜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自然景色,通过“秋光如水”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清新而略带忧伤的情感。词中提到的“酿作鹅黄蚁”,不仅描绘了秋天温暖的色调,更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词人通过“惟许修门人醉”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似乎在提醒人们在浮华的世界中寻找内心的宁静。
“轻钿重上风鬟”展示了自然与人的和谐,轻盈的饰物在风中摇曳,仿佛在呼应着秋天的轻盈与清冷,而“月冷霜寒”则让人感受到深秋的寒意,情感逐渐变得沉重。在最后,作者以“步障深沉归去,依然愁满江山”总结了整首词的情感,尽管归途艰难,但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与忧愁始终在心中萦绕,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光如水:描绘秋天的光景柔和,给人以宁静的感觉。
- 酿作鹅黄蚁:秋光的色彩如同甜蜜的蜂蜜,温暖而淡雅。
- 散入千岩佳树里:光景散布于高山与美树之间,形成美丽的自然图景。
- 惟许修门人醉:唯有那些修行的人才能在此陶醉,体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轻钿重上风鬟:轻盈的饰物因风而动,表现出一种轻快的感觉。
- 不禁月冷霜寒:在这秋意渐浓的夜晚,月光和霜气给人带来寒冷的感受。
- 步障深沉归去:归途艰难,暗示内心的沉重与复杂。
- 依然愁满江山:尽管回到了熟悉的地方,心中却满是愁苦。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秋光如水”等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秋天的美。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使得作品情感更为丰富。
- 对仗:重视字句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词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同时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和对隐藏在自然之中的哲理性的感悟,展现了词人内心的孤独与对江山的深切眷恋。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光: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转瞬即逝。
- 鹅黄:代表温暖与宁静,也暗示着丰收与希望。
- 月冷霜寒:象征着孤独与凄凉,表现出秋冬交替的无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秋光如水”中的“水”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A. 秋天的光景
B. 柔和的情感
C. 自然的声音 -
“轻钿重上风鬟”中“轻钿”指的是什么?
A. 重物
B. 饰物
C. 风声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描写秋天的情感,展现细腻的内心世界。
- 苏轼《水调歌头》:表达对故乡的眷恋与思考。
诗词对比:
- 韩璜的《清平乐》与李煜的《虞美人》都描绘了秋天的景色,但前者更注重内心的孤独感,而后者则侧重于情感的细腻与哀愁。通过对比,可以看到不同诗人对秋天的不同解读。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秋天的诗歌》
这些资料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魅力与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