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槎河山庄亭壁》
时间: 2025-01-22 07:29:4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槎河山庄亭壁
作者: 刘必显 〔清代〕
十年尘梦冷渔矶,又向滩头理钓丝。
久客乍归鸥作伴,短墙半缺水为篱。
月明松影窥窗际,夜静溪声到枕时。
独坐悠然成大觉,挑镫拂壁一题诗。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经过十年的漂泊,回到渔矶边,重新整理钓鱼的丝线。作为久在外的旅客,刚回来时,有海鸥相伴,短墙的一部分缺失,水流作为篱笆。月光明亮,松树的影子透过窗子,夜晚宁静,溪水的声音传到枕边。独自坐着,悠然自得,心中豁然开朗,点燃灯火,轻轻拂去墙壁,写下一首诗。
注释:
- 尘梦: 指在世俗生活中的种种梦幻与烦恼。
- 渔矶: 指渔民在河边或海边垂钓的地方。
- 滩头: 河流或海边的滩涂。
- 鸥: 指海鸥,象征孤独的伴侣。
- 短墙: 意指围墙不高,给人一种亲近自然的感觉。
- 镫: 古代的一种照明用具,这里指灯。
- 拂壁: 拂去墙壁上的尘土,象征开始新的创作。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更多的是抒发个人的情感与归属感。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展现了归乡后的安宁与思考,渴望表达内心的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必显,清代诗人,生于官宦家庭,自幼接受良好教育。他的作品多以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为主题,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诗人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离乡游历之后,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怀念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中描绘的渔矶、海鸥与溪水,体现了他对安静、淡泊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刘必显的《题槎河山庄亭壁》是一首充满自然情趣和哲理思考的作品。诗的开头以“十年尘梦冷渔矶”引出,十年的漂泊如同一场冷梦,诗人用“尘梦”这个词,生动地表达了经历的无奈与惆怅。接着提到“又向滩头理钓丝”,表现出一种归乡后的宁静与平和,似乎在重新寻回生活的乐趣。
诗中“久客乍归鸥作伴”,描绘了久在外游子的孤独与归属感,海鸥的出现似乎是对他情感的回应。短墙与水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亲密与和谐,仿佛把生活的界限都模糊了。
“月明松影窥窗际,夜静溪声到枕时”,进一步深化了夜晚的静谧与自然的美好,月光与松影交织,溪水声如低语,令人心神宁静。最后“独坐悠然成大觉,挑镫拂壁一题诗”,表达了诗人对内心的升华与创作的渴望,独处时的沉思让他感到一种大觉悟,仿佛在这宁静的夜晚,创作成了他与自然沟通的桥梁。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蕴含了丰厚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生活、自然与内心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十年尘梦冷渔矶: 经过十年漂泊,心中对往事的回忆与冷静。
- 又向滩头理钓丝: 回到滩头,重新整理钓丝,象征重新开始。
- 久客乍归鸥作伴: 长时间在外,刚归来,孤独的海鸥陪伴。
- 短墙半缺水为篱: 短墙与水的结合,展现一种自然的栖息环境。
- 月明松影窥窗际: 月光下松影透过窗户,描绘出夜的静美。
- 夜静溪声到枕时: 在寂静的夜里,溪水声如同入梦,带来安宁。
- 独坐悠然成大觉: 独自静坐,心灵得到升华,领悟到更深的道理。
- 挑镫拂壁一题诗: 点亮灯火,轻拂墙壁,开始写诗,展现创作的灵感。
修辞手法:
- 比喻: “十年尘梦”比喻人生的漂泊与无常。
- 拟人: “月明松影窥窗际”,赋予自然以人性,增强情感共鸣。
- 对仗: “月明松影”和“夜静溪声”形成对仗,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展现了诗人归乡后的情感与思考,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艺术创作的激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渔矶: 象征闲适的生活与自然的和谐。
- 海鸥: 代表孤独与自由,亦是归来的象征。
- 月光: 象征宁静与思考的时刻,给人以启迪。
- 溪水: 象征心灵的声音与自然的亲近,带来安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十年尘梦”主要指什么? A. 生活的烦恼
B. 旅行的乐趣
C. 归乡的期待
D. 诗人的梦想 -
“月明松影窥窗际”中,松影的作用是什么? A. 增加诗歌的神秘感
B. 提升诗歌的音乐性
C. 表达夜晚的宁静
D. 突出诗人的孤独感 -
“挑镫拂壁一题诗”中的“拂壁”指的是什么? A. 撑起墙壁
B. 拂去尘土
C. 增强墙壁的美感
D. 画上墙壁
答案:
- A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同样描绘自然与内心的和谐美。
- 李白《月下独酌》: 表达独处时的思考与酒的陪伴。
诗词对比:
- 《题槎河山庄亭壁》与《山居秋暝》: 两者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内心的思考,但《山居秋暝》更侧重于季节变化中的闲适,而《题槎河山庄亭壁》则更多表现归乡后的感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刘必显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
- 《古诗词鉴赏及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