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点视马驿因成两绝
别驾今晨检驿亭,道迎羸卒破铜钲。
当年错做书窗梦,蔽日旌旗出塞兵。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今天早晨,我在驿亭上检查驿马,看到一位瘦弱的士兵正在打破铜钲。往年我曾梦见在书窗前,日光被旌旗遮蔽,仿佛是出征的士兵。
注释:
字词注释:
- 别驾:古代官职,指负责驿站的官员。
- 检驿亭:检查驿马的亭子。
- 羸卒:瘦弱的士兵。
- 铜钲:用铜制成的打击乐器,用于战斗中的号角声。
- 书窗梦:指在书房中做的梦。
- 蔽日:遮蔽阳光。
- 旌旗:军队的旗帜,象征出征。
典故解析:
- 出塞兵:古代出征的士兵,多与边疆战争有关,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的局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镃,宋代诗人,字公弼,号雷泽,生于宋理宗宝祐年间。以其清丽的诗风和深刻的思想著称,擅长描绘边塞风光和士兵生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战乱时期,诗人通过描写驿站的景象,反映出战争带来的创伤与无奈,也暗含对士兵命运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短的描写,展现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困扰与痛苦。开头的“今晨检驿亭”,直接引入了诗人的日常生活,给人一种平静的感觉。然而,随着“羸卒破铜钲”的描写,诗人将视角转向了士兵,暗示了战争的惨烈和士兵的悲惨命运。这种对比使得诗的情感更为深刻和复杂。
“当年错做书窗梦”一句,展示了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书窗是安静的象征,而战争却让这一切变得遥不可及。最后一句“蔽日旌旗出塞兵”则以强烈的意象结束,象征着战争的压迫感和对光明的遮蔽,突出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破坏。
整首诗以抒情为主,结合对战争的反思,表现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感悟,其情感真挚,充满了对和平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别驾今晨检驿亭:诗人作为驿站的官员,在早晨检查驿马,暗示了他与边疆的联系。
- 道迎羸卒破铜钲:士兵的出现,象征着战争的阴影,破铜钲的声音让人感受到士兵的疲惫与无奈。
- 当年错做书窗梦:回忆往昔,表达对平静生活的怀念。
- 蔽日旌旗出塞兵:用旌旗遮蔽阳光,象征战争的压迫,强调了士兵的艰苦。
修辞手法:
- 比喻:书窗梦比喻宁静生活,旌旗比喻战争的压迫。
- 对仗:前后句对比,增强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驿站、士兵和往昔的描写,表达了对战争的批判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驿亭:象征着交通与联系,也代表了历史的流动。
- 羸卒:象征战争带来的伤痛与无奈。
- 铜钲:战斗的号角声,暗示着紧张与动荡。
- 旌旗:象征军队与战争,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别驾”指的是: A. 驿站的官员
B. 士兵
C. 诗人
D. 旅客 -
“羸卒”主要是指: A. 强壮的士兵
B. 瘦弱的士兵
C. 退休的士兵
D. 受伤的士兵 -
诗中提到的“书窗梦”象征: A. 战乱
B. 平静与安宁
C. 书籍
D. 旅途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诗词对比: 可以将张镃的这首诗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进行对比,前者侧重于对战争的反思,后者则强调壮丽的自然景观与人生的豪情。两者在意境和情感上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不同的诗人视角。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解析》
- 《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