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 早春雪后柬云臣》
时间: 2025-02-04 16:35:25意思解释
摸鱼儿 早春雪后柬云臣
作者:陈维崧 〔清代〕
原文展示
雪初乾银僵玉偃,冰牙犹挂檐霤。
㶁㶁春泥连巷陌,间者阔焉何久。
君知否。闻说道还京节镇喧刁斗。
鼍吟兕吼。正万斛馀皇,千群组练,将压大江口。
吾老矣,那顾涛飞山走。
长自寻花问柳。春光满眼原非恶,
况值小梅红逗。箫管奏。
只可惜檀槽金缕人非旧。
催成皓首。待三市月华,六街灯放,同饮夜桥酒。
白话文翻译
雪刚刚融化,像银子般的干枯,玉石般的静止,冰锥仍然挂在屋檐上。
春泥已经开始融化,连着巷子和小路,间隔却显得宽阔,时间却过得很久。
你知道吗?听说京城的节日又热闹起来了,刀枪相碰声不断。
蛙声和獐声交汇,正是万斛余酬,千群绣帕,压在大江的河口。
我老了,哪还顾得起涛飞山的奔走。
常常去寻花问柳,春光满眼并非恶,
更何况小梅红艳动人。箫管声响起。
只可惜檀槽金缕的人已经不再是昔日的旧人。
催促着我们变得苍老。待到三市的月华,六街的灯火闪烁,大家一起在夜桥上喝酒。
注释
- 银僵玉偃:形容雪初融后,银白色的雪和玉石般的静谧。
- 㶁㶁春泥:形容春天泥土的声音,象征春天的到来。
- 间者阔焉何久:间隔显得宽阔,时间似乎过得很久。
- 刁斗:古代的一种乐器,这里指代喧闹的节日气氛。
- 鼍吟兕吼:蛙声和獐声,代表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 檀槽金缕:比喻昔日的华美与如今的普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维崧(约1626-1700),字孟坚,号蕊珠,江苏无锡人。清代著名诗人,以词风清丽、情感细腻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常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早春,正值雪后,诗人借助春天的气息,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春天美好景象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摸鱼儿》借早春雪后之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感受。在诗的开头,描绘了雪后的景象,银白的雪和静谧的环境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随着春天的到来,春泥的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春天的生机即将来临。接着,诗人提到京城的热闹景象,透过喧杂的声音,折射出人们对节日的期待与欢喜。诗中对蛙声和獐声的描写,象征着春天的生机,表现了诗人对生命活力的向往。
然而,诗人在欣赏春光的同时,也感到时光的流逝,面对老去的现实,诗人无奈,感慨“吾老矣”。在描述寻花问柳的情景时,既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又隐含了对逝去青春的惋惜。最后,诗人期待着与友人共饮夜桥酒的美好时光,尽管面对岁月的无情,但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雪初乾银僵玉偃”:描绘雪后的景象,突显出春天的初现。
- “冰牙犹挂檐霤”:冰挂在屋檐,暗示寒冷尚未完全消退。
- “㶁㶁春泥连巷陌”:春泥已经开始融化,象征春天的到来。
- “间者阔焉何久”:时间的流逝让人感到宽阔而漫长。
- “君知否”:发出疑问,引导读者思考。
- “闻说道还京节镇喧刁斗”:京城的节日气氛,热闹非凡。
修辞手法:
- 比喻:“银僵玉偃”比喻雪后的景象。
- 拟人:“春泥连巷陌”,赋予春泥生命感。
- 对仗:“万斛馀皇,千群组练”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这首词通过描绘早春雪后的美景,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对人生流逝的感慨,表现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友谊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雪:象征纯洁与宁静。
- 春泥:象征生命的复苏与希望。
- 蛙声:代表春天的生命力与活力。
- 梅花:象征坚韧与美丽,暗含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词主要描绘了哪一个季节的景象?
- A. 夏天
- B. 春天
- C. 冬天
- D. 秋天
-
诗中提到的“檀槽金缕”指的是什么?
- A. 美好的回忆
- B. 古代乐器
- C. 珍贵的材料
- D. 诗人旧友
-
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态度是?
- A. 愉悦
- B. 无奈
- C. 忽视
- D. 愤怒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定风波》
- 温庭筠《更漏子》
诗词对比: 可将《摸鱼儿》与李清照的《如梦令》进行对比,探讨两位诗人在描写春天时的不同情感与风格。李清照更多地表现出对春天的细腻感受,而陈维崧则在欣赏春光的同时,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淡淡的忧伤。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文学名篇解析》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