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 龙理侯纳姬秦淮词以赠之》
时间: 2025-01-27 03:30: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银床滑簟,碧阴阴秋水。
昨夜簪头喜蛛缒。
算青溪红板艳粉浓蛾,
娘尤小,第一南朝殊丽。
江潮轻打桨,船近枞阳,
恰恰乔公旧乡里。
匿笑语檀奴,斗帐樱桃,
祝蜥蜴早添怀里。
也不枉人间唤乘龙,
看紫贝霞绡,海天无二。
白话文翻译:
银色的床上铺着滑爽的席子,秋水在碧绿的阴影下荡漾。
昨夜梳妆时,兴奋得听见了蛛网的轻声。
想那青溪边,红色的木板上,艳丽的粉色蛾子飞舞,
她的身姿更娇小,真是南朝的绝世美丽。
江潮轻轻拍打着桨,船只靠近枞阳,
恰好到了乔公的故乡。
隐隐约约传来檀奴的笑语,斗帐上樱桃般的笑脸,
祝愿蜥蜴早日归来怀抱里。
这使我不虚此生,真是人间的乘龙之子,
看那紫色的贝壳与霞光,海天一色,毫无二致。
注释:
- 银床滑簟:银色的床和光滑的席子,描绘出一个优雅的环境。
- 碧阴阴秋水:秋天的水面泛着碧绿的阴影,表现出秋水的清澈和静谧。
- 簪头喜蛛缒:梳妆时,头上的簪子因蛛丝而感到喜悦,可能暗示着对生活的热爱。
- 青溪红板:青色的小溪旁有红色的木板,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
- 南朝殊丽:南朝时期的美人,著名的历史时期,以美丽的女子著称。
- 江潮轻打桨:江水轻轻拍打着船桨,描绘出一种轻松的航行状态。
- 乔公:历史人物,可能是指某个知名的诗人或地方名士。
- 檀奴:古代对美丽女子的称呼,常用来指代妃子或侍女。
- 蜥蜴:象征着希望与归属,可能寄托着对爱情和团圆的期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维崧(约1620-1700),清代诗人,字懋德,号韵舟,江苏扬州人。陈维崧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优雅的风格著称,尤其擅长描绘女性美与自然景色。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并存的时期。诗中体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思念,反映了当时文人对生活情趣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洞仙歌》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水、船舶和美人,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开篇的“银床滑簟,碧阴阴秋水”,用生动的意象勾勒出一个清新宜人的秋日景象,给人一种宁静而优雅的感觉。接下来的描写则转向了个人情感,尤其是对美人的赞美,表现出诗人对女性美的推崇与热爱。
“昨夜簪头喜蛛缒”,在细腻的描写中透出一丝俏皮与幽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敏感。青溪红板的意象则进一步增强了色彩的对比,表现出一种热烈的生命力。诗人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整首诗在意象的选择上非常讲究,既有自然风光,又有对人情的细腻观察,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与独特的审美视角。最后一句“看紫贝霞绡,海天无二”更是将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人生理想与自然美的完美融合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银床滑簟,碧阴阴秋水:描绘优雅的环境,营造出清新、宁静的氛围。
- 昨夜簪头喜蛛缒:表达了生活中的小乐趣,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细节的热爱。
- 算青溪红板艳粉浓蛾:通过色彩的对比,突显出美人的娇媚。
- 娘尤小,第一南朝殊丽:赞美美人的出众,暗示历史上南朝女子的美丽。
- 江潮轻打桨,船近枞阳:描绘了航行的轻松,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恰恰乔公旧乡里:引入历史人物,增强了诗的文化厚度。
- 匿笑语檀奴:表现生活中的温馨与欢愉。
- 祝蜥蜴早添怀里:寄托了对团圆与爱情的期待。
- 也不枉人间唤乘龙:表达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与实现。
- 看紫贝霞绡,海天无二:最后以壮丽的景色收尾,强调自然与人生的统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银床滑簟”比喻优雅的环境。
- 拟人:如“江潮轻打桨”,生动地描绘自然的状态。
- 对仗:整首诗句中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对女性美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银床:象征着优雅与富贵。
- 碧阴阴秋水:表现出清澈与宁静。
- 青溪红板:色彩对比,代表青春与美丽。
- 南朝殊丽:历史典故,象征绝世美人。
- 江潮:象征着流动的时间与思念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银床滑簟”主要描绘了什么样的环境? A. 宁静优雅
B. 热闹非凡
C. 荒凉冷清
D. 复杂纷扰 -
诗中“昨夜簪头喜蛛缒”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悲伤
B. 兴奋
C. 失落
D. 忧愁 -
“南朝殊丽”指的是哪个历史时期的美人? A. 西汉
B. 南朝
C. 唐朝
D. 宋朝
正确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可以将陈维崧的作品与李清照的《如梦令》进行对比,两者都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对生活与爱情的思考,但风格上有所不同,陈维崧更注重情景交融,而李清照则更突出情感的细腻与深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的艺术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