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 戊申上元阴雨示桢百云臣青际》

时间: 2025-02-04 15:35:21

春阴春雨,把碧天偷换。

赢得情思冻云懒。

料高楼、小市火树银花,都不见,有也无人寻玩。

狂朋应似我,手撚玉梅,低叹心头旧愁满。

早瞢腾孤睡,笑逐钿车,人影乱、拾得遗钗一半。

更灯灺鸡鸣梦回来,空斜压衾窝,孜孜细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阴春雨,把碧天偷换。
赢得情思冻云懒。
料高楼小市火树银花,都不见,有也无人寻玩。
狂朋应似我,手撚玉梅,低叹心头旧愁满。
早瞢腾孤睡,笑逐钿车,人影乱拾得遗钗一半。
更灯灺鸡鸣梦回来,空斜压衾窝,孜孜细看。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阴云和细雨,把晴朗的天空都变得模糊。
这让人心中生出惆怅与懒散。
高楼、小市的火树银花,竟然都看不见,纵使有,也无人前来欣赏。
狂热的朋友们应该和我一样,手中玩弄着玉梅,低声叹息着心中往昔的愁苦。
早晨懒懒地醒来,笑着追逐着车子,忽然发现人影交错中捡到一半的遗钗。
再灯下鸡鸣时梦境回转,独自压着被窝,仔细打量着周围的一切。

注释:

  • 春阴春雨:春季的阴云和细雨。
  • 碧天:指晴朗的天空。
  • 冻云懒:形容心情低落,云彩懒散。
  • 高楼小市:指高楼大厦和小市集,寓意繁华。
  • 火树银花:形容灯火辉煌的景象。
  • 狂朋:指狂欢的朋友。
  • 玉梅:指一种工艺品,象征美好情感。
  • 钿车:古代一种装饰华丽的车。
  • 遗钗:丢失的发钗,象征爱情的遗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维崧,字景山,号雨岑,清代著名词人,生于1649年,卒于1719年。他以擅长词作而闻名,风格清新脱俗,常表达个人的情感与遭遇。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

《洞仙歌》写于戊申年元宵节,正值阴雨天气,作者借此抒发了对春天美好景象的期待与现实的失落感,表现出对往昔情感的追忆与当下孤寂的感慨。

诗歌鉴赏:

《洞仙歌》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雨绵绵的场景,开篇便以“春阴春雨”引入,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氛围。诗人通过对比晴天与阴雨,表达了因天气影响而生的情绪波动。接着,诗中提到的“高楼小市火树银花”,描绘了元宵节本应繁华热闹的场面,但因阴雨而显得冷清,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失落。

随后,诗人以“狂朋应似我”展现了与友人同欢的渴望,但又因心中愁绪而无法释怀。最后两句更是将个人情感与梦境交织,展现出对过往的追忆与对未来的迷茫。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情感的渲染,展现了春天的脆弱和人心的孤独,使读者感受到了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春阴春雨:描绘季节特征,营造阴郁的氛围。
  2. 把碧天偷换:表达对晴天的渴望与现实的对比。
  3. 赢得情思冻云懒:心情因为天气而沉重。
  4. 高楼小市火树银花:对繁华景象的描绘,反衬出孤独。
  5. 狂朋应似我:与朋友的共鸣与寂寞。
  6. 手撚玉梅:细节描写,展现对美好物品的喜爱。
  7. 低叹心头旧愁满:表达心中积郁的情感。
  8. 早瞢腾孤睡:描绘早晨的懒散与无奈。
  9. 笑逐钿车:笑着追寻梦境与现实的碰撞。
  10. 人影乱拾得遗钗一半:象征爱情的失落。
  11. 更灯灺鸡鸣梦回来:梦境与现实的交错。
  12. 空斜压衾窝,孜孜细看:细腻的生活细节,反映诗人的细腻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春阴春雨比喻心情的阴郁。
  • 拟人:将情感赋予自然,增添诗意。
  • 对仗:如“高楼小市”,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春雨的意象,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孤独的感慨,折射出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与对生活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阴春雨:象征着阴郁的心情。
  • 高楼小市:象征繁华与冷清的对比。
  • 火树银花:象征节日的热闹与期盼。
  • 遗钗:象征失去的爱情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洞仙歌》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陈维崧
    • C)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火树银花”是指什么?
    • A) 春天的花朵
    • B) 节日的灯火
    • C) 一种乐器
  3. 诗中“狂朋应似我”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狂欢的快乐
    • B) 寂寞的感伤
    • C) 友谊的温暖

答案:

  1. B) 陈维崧
  2. B) 节日的灯火
  3. B) 寂寞的感伤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by 辛弃疾
  • 《春江花月夜》 by 张若虚

诗词对比:

对比《洞仙歌》和辛弃疾的《青玉案》,两者都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青玉案》更强调春天的热烈与欢乐,而《洞仙歌》则侧重于内心的孤独与惆怅。通过不同的情感表现,反映了各自对春天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总集》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
  •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