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润玉隐废寺间居》
时间: 2025-01-11 14:18:0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金润玉隐废寺间居
作者:黄庚 〔宋代〕
梵刹当年聚众僧,
丛林深处著禅扃。
金沙布地阶无土,
玉轴堆函藏有经。
云树千寻张翠盖,
烟萝一片殿青屏。
星移物换今寥落,
古寺犹存柏子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古老的寺庙,曾经聚集了众多僧人,然而如今却显得荒凉。寺庙的深处,禅房的门紧闭。地面像铺上了金沙一样,没有任何土壤,而经书则藏在玉轴的函里。高耸的云树如同翠绿的盖子,烟雾缭绕的藤萝映衬着青色的殿堂。随着星辰的移动和事物的变化,如今的寺庙显得如此萧条,但古寺依旧保留着柏树和庭院的痕迹。
注释:
字词注释:
- 梵刹:佛教寺庙,指的是寺院。
- 众僧:指许多僧人。
- 丛林:指寺庙的环境,通常是树林环绕的地方。
- 禅扃:禅房的门。
- 金沙:金色的沙子,这里表示光辉灿烂的地面。
- 玉轴:用玉制成的轴,通常用来装经书。
- 经:佛教经典。
- 云树千寻:高耸的树木如同千寻,形容其高度。
- 烟萝:缭绕的藤萝,形容气氛朦胧。
- 星移物换:形容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变化。
- 柏子庭:指古寺中的柏树和庭院。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直接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它表现了佛教文化中对时间流逝和物是人非的感慨,反映了古寺在历史长河中的孤独和沧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庚,宋代诗人,因其作品多描绘自然和人文景观而闻名。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深沉的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反映了作者对古寺的怀旧情感和对时光流逝的思考。随着社会的变迁,古老的寺庙逐渐被遗忘,诗人以此表达对传统文化的怀念。
诗歌鉴赏:
《金润玉隐废寺间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座古寺的历史变迁。诗的开头通过“梵刹当年聚众僧”引入,勾勒出往日的繁荣景象,随后“丛林深处著禅扃”则对比出如今的寂静。诗人用“金沙布地阶无土”来形容寺院的地面,暗示着光辉的过去已然不在,而“玉轴堆函藏有经”则表达了对文化传承的珍视。接下来的“云树千寻张翠盖,烟萝一片殿青屏”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美与宁静,仿佛在诉说着时间的流逝。最后,“星移物换今寥落,古寺犹存柏子庭”以对比的方式,强调了古寺的坚持与永恒,尽管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整首诗情感深邃,思考了人与自然、历史与文化的关系,展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切怀念与无奈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梵刹当年聚众僧”——描绘昔日寺庙的繁荣,聚集众多僧人。
- “丛林深处著禅扃”——寺庙深处的禅房门紧闭,暗示如今的寂静。
- “金沙布地阶无土”——地面金光闪闪,却没有生气,象征荒凉。
- “玉轴堆函藏有经”——珍贵的经书仍然被妥善保存,体现文化的传承。
- “云树千寻张翠盖”——高大的树木如同绿色的盖子,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烟萝一片殿青屏”——藤萝缭绕,衬托出殿堂的青色,增添诗情画意。
- “星移物换今寥落”——时间的推移带来了萧条,感慨事物的变化。
- “古寺犹存柏子庭”——尽管周围变化,古寺依旧保留着柏树的庭院,象征着不变的精神。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古寺和过往的繁荣比作“金沙”,突显其光辉与现状的对比。
- 拟人:通过“星移物换”赋予时间以生命,表达时间的流逝。
- 对仗:全诗对仗工整,增强了音韵美,提升了诗的艺术性。
主题思想: 本诗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展现了古寺的孤独与坚持。通过对比,传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蕴含着深厚的哲理思考与文化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梵刹:象征佛教文化和宁静。
- 众僧:代表着过去的信仰与团结。
- 金沙:象征光辉与逝去的繁华。
- 玉轴:象征珍贵的文化遗产。
- 云树、烟萝:自然意象,营造出幽静的氛围。
- 柏子庭:象征持久与不变的精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梵刹”是指什么?
A. 佛教寺庙
B. 普通建筑
C. 学校
D. 宫殿 -
诗中的“金沙布地阶无土”意在表达什么?
A. 寺庙的繁荣
B. 荒凉的现状
C. 自然的美丽
D. 人的孤独 -
诗人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古寺的宁静?
A. 云树和烟萝
B. 竹林和小溪
C. 大海和山脉
D. 花园和果树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鹿柴》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春望》(杜甫)与《金润玉隐废寺间居》同样表现了对衰败与变迁的感慨,但杜甫更多关注于国家与个人命运的关系。
- 《鹿柴》(王维)则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心境,意境上更为隐逸,展现了不同的诗人风格与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
通过以上内容,读者能够全面理解《金润玉隐废寺间居》这首诗的情感、意象及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