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韵和正仲重台梅花》
时间: 2025-02-04 15:27:48意思解释
依韵和正仲重台梅花
作者:梅尧臣 〔宋代〕
原文展示:
芳梅何蒨蒨,素叶吐层层。
近腊寒犹劲,先春气已承。
冷香传去远,静静密还增。
有意常欺雪,无功合镂冰。
早烟笼玉暖,冻雨浴脂凝。
汉女新妆薄,燕姬瘦骨棱。
压枝唯恐折,簇萼似难胜。
神物终来护,江乡未解矜。
独奇心岂欲,寄远客何曾。
不见黄鹂度,宁防粉蝶凌。
月光临更好,溪水照偏能。
画轴开云雾,宫刀翦彩缯。
都无笔可衒,莫信巧堪凭。
丹杏尘多杂,夭桃俗所称。
故林尝渴望,大庾更愁登。
重和阳春曲,声辞猥媿仍。
白话文翻译:
芳香的梅花多么鲜艳,洁白的叶子层层相叠。
快到腊月时节,梅花依然坚韧;
春天的气息已经悄然来临。
清冷的香气远远传去,静谧的气息愈发浓厚。
梅花有意常常欺凌着雪花,
但却不需要雕刻在冰上的功夫。
晨雾笼罩着温暖的玉,
冰雨洗礼着凝结的脂。
汉代女子的新妆轻薄,燕子般的身姿骨感。
压着枝头唯恐折断,
密集的花萼似乎难以承受。
神明终究会来保护,
江边的乡土却未曾理解自重。
我独特的心情又何尝想要,
寄托给远方的客人又何曾实现。
不见黄鹂飞过,
宁愿小心翼翼防备粉蝶的轻盈。
月光照临更显得美好,
溪水映照也格外清晰。
画卷展开如云雾缭绕,
宫女的刀锋裁剪着绸缎。
没有笔能表现此景,
莫要相信技巧能依赖。
丹杏尘埃多而杂,
夭桃却是世俗所称道的。
故乡的森林常常渴望,
大庾山更是令人忧愁难登。
重和这阳春曲,
声辞依然显得卑微。
注释:
- 蒨蒨:鲜艳的样子。
- 素叶:洁白的叶子。
- 腊:腊月,指冬季的最后一个月。
- 冷香:清冷的香气。
- 压枝:压低花枝的状态。
- 神物:指梅花的灵性或神圣之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1060),字子华,号梅溪,宋代著名诗人,擅长五言古诗。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田园风光和时令花卉为题材,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梅花盛开之际,梅尧臣借梅花抒情,表达了对春的期待与对梅花坚韧品格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依韵和正仲重台梅花》以梅花为主题,展现了梅花在寒冷冬季中傲然绽放的姿态,象征着坚韧和希望。诗中不仅描绘了梅花的美丽,还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与哲思。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梅花在严寒中的独特韵味,表现出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诗的开头通过“芳梅何蒨蒨,素叶吐层层”引入梅花的美丽,随后描绘了冬季的寒冷和春天的气息,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梅花的坚韧与生命力。诗句中“冷香传去远,静静密还增”,表达了梅花香气的悠远和静谧,加深了梅花的神秘感。整首诗流畅而富有节奏感,情景交融,既有对梅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索,体现了梅尧臣深厚的文化修养和艺术造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芳梅何蒨蒨”:描绘梅花的鲜艳与美丽。
- “素叶吐层层”:白色的叶子层叠而出,增强了梅花的层次感。
- “近腊寒犹劲,先春气已承”:即使在寒冷的腊月,梅花依旧坚强,暗示春天的气息已经在慢慢到来。
- “冷香传去远,静静密还增”:冷清的香气发散得很远,静谧的气息却更加浓郁。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梅花的香气与冬天的寒冷形成对比,突出其坚韧和优美。
- 拟人:梅花似乎有意欺凌雪花,增添了诗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 对仗:许多句子中使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赞美梅花在严寒中绽放的坚韧精神,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力的赞美和希望,同时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与人生哲理的思考。
意象分析:
- 梅花:象征着坚韧、清高和希望。
- 雪、冰:代表着寒冷和艰难的环境。
- 月光:象征着清晰与美好,给人以希望的感觉。
- 溪水:象征着流动的生命和自然的美。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冷香”是指什么?
- A. 梅花的香气
- B. 冰的气味
- C. 雪的味道
- 诗人如何描绘梅花与冬天的关系?
- A. 梅花娇弱
- B. 梅花坚韧
- C. 梅花不关心冬天
- 诗中提到的“月光”象征什么?
- A. 黑暗
- B. 清晰与美好
- C. 烦恼
- 诗中提到的“冷香”是指什么?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梅花》 王安石
- 《春夜喜雨》 杜甫
诗词对比:
- 王安石的《梅花》同样描绘了梅花的坚韧与美丽,但更加注重于梅花与诗人内心情感的联系;而梅尧臣的《依韵和正仲重台梅花》则更侧重于对梅花本身的细致描写,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深刻观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梅尧臣诗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